车姓 囊萤堂车氏家乘全书
古典府第建筑的绝响(一) |
古典府第建筑的绝响(一)
2006年7月,我在黄山脚下的徽州参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古代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宏村的时候,听到游客中有人不以为然地说“只是保存了下来”,我深有同感。让我来说,宏村建筑的长处在于那些独具匠心、鬼斧神工的雕镂艺术,而那样的雕镂,我在做小孩子的时候,在咸宁新屋车“新屋”的房子上,是看见过的,且所看见过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新屋”那房子的高扬、开阔、规模宏大、堂皇富丽,是宏村建筑远远不可比拟的。 1、新屋车“新屋”的建筑时间最后的一次应该是在咸丰年间,参见探微16页《做房子的时间》。其他还请参见17页《居住分布》和18页《珍隆庋阁》。 2、所附是一张墙线平面图。尺码是现场丈量所得,不排除因地基变形等因素导致的误差,但大致确实。 直线轴网上开:1900 1300 42 83 84 1619 1300 42 83 84 4664 84 83 42 1300 1619 84 83 42 1300 1900 直线轴网左进:1300 4900 3550 1300 6200 3550 1300 6200 3550 1300 6200 3550 1300 6200 3000 6200 开间轴线较复杂,因为上下重房间堂屋的宽度有所不同,内墙线不在同一轴线上。 (重,chóng,不在一个地平面上的房屋一排叫一重,前重指前面的一排,后重指后面的一排,重字包含重叠和层的意思。如图所示西边六重,东边五重,中堂都在四重。) 3、前重低,后重高,一重高过一重。每向后一重都上两级台阶。厢房的门向后开,装木地板,从巷道进厢房要垮门槛下一步;正房装木地板,地坪高过巷道地坪,从巷道进房间要垮门槛上一步。 上下重左右厢房之间是大天井。大天井中间是两大块青石(1100×660×160)砌成的踏步,一块与下重堂屋持平,一块抬升一级,在上下重堂屋平面之间。走进一重的大门可以从中线直达六重的祖堂。大天井两侧有左右两厢房沿墙的走道。 左右厢房外侧与外墙之间的空间一分为二,是小天井(稍宽)和外正房后门到后重的走道(稍窄)。 五重六重之间没有厢房,没有小天井,大天井左右长而前后窄,中间做踏步的也只有一块大青石(1420×600)。上下重的高度差也只有一步。 4、除了地基逐重升高不在一个平面外,屋顶的相对高度也不一样。一重到四重逐重加高,五重六重又逐重减低。从屋顶上看,一重最矮,四重最高。 四重中堂的绝对高度是34层砖(两种规格的大青砖)到挑底。 各重堂屋的内空不一样宽,一重的最窄,四重的最宽,五重六重又慢慢变窄。 四重堂屋又宽敞,又高朗,是所谓中堂。 每一重的总宽度是一样的,堂屋宽房间就窄,堂屋窄房间就宽。 5、每一重堂屋(包括最前一重)都有两个后立柱(鼓皮柱),位置在正房后墙中轴线前1300和正房堂屋墙中轴线外1300的交点上。鼓皮柱下设门槛和鼓皮门(屏风门),堂屋就分出了前后庭。从堂屋要过巷道门才能进巷道。过巷道可以出二门(最前一重堂屋正中出大门,每一重的两边出二门)。 竖立的鼓皮柱、抱角柱,连同纵横交错的大梁、挑梁,构成建筑的主体框架,穿插叠加,神出鬼没,轩昂壮丽。 六重堂屋是祖堂,中后庭是神龛。四重堂屋是中堂,与主体框架结构相连的是所谓“庑架”(又叫“排扇”);两鼓皮柱之间屏风门之上是挂大匾的位置。其他各重堂屋装楼板,大匾挂在楼门口檐口下的大梁正中处。各巷道楼上是谷仓。 所有的44间正房都装木地板(民间楼板那样的装法的旧式地板,当然也都是有楼板的,楼上收藏东西,堂屋面那间房子的楼上还可以通过楼门到达堂屋楼)。16间厢房都地面五色土填芯瓷片镶嵌花饰,中间牡丹花,四周“拉不伸”(万字格)。 堂屋前后顺(顺,一个专门术语,就滴水而言,前面的叫前顺,后面的叫后顺)铺青石板直到沟坑(天井)沿边,堂屋中间部分五重这边铺“金砖”(一种青色的敲击能发出金属之声的地砖),六重这边未有铺砌。 全部大小天井及其四周也就是房屋的全部前后顺,都是青石板青石条砌成。小天井三面还有青石板砌成的围栏。石材的铺砌都方、正、平、密,十分精巧。 6、每一重的外面一间房子里面靠外面的一皮墙,下面一截装靠墙石,靠墙石上面直到楼板装有密栅栏。后一重房子的天顶,每一层砖上一根型条(房梁),也就是说从屋檐到屋脊基本上是密密麻麻的铺着型条,然后再在上面钉瓦条盖瓦。这些是防盗措施。 7、大量使用石料,红石条(外墙腰线以下)、青石条、青石板、石门框、靠墙石、石柱、柱础等等不一而足(还传说新桥——从车家到黄石桥的大路上的一座跨河的石拱桥——就是做房子多余的石料做起来的),使用大型木料构件,是整个建筑用料显著的特色。而石料好卖钱,木料构件难以维护保养,这又成了整个建筑未能保全下来的客观原因。 挣钱做房子的人在外面而没可能回老家住房子,在老家住房子的人(孤儿寡母遗老遗少及其后人们)本不是挣钱做房子的人,也不可能有能力和财力来维护这样的房子,这应该是整个建筑未能保全下来的人的原因。(时代的风云变幻,正如张之洞一眼看出的中国正经历着几千年未有的巨变,正在颠覆人们在外面赚钱回老家建房产买地产的传统意识。处在这个巨变和颠覆的过程中的人们不得不承受历史带来的迷茫和烦恼。) 8、这不像一般的民居而更像公堂,它所突出的不是居住的方便,而是气派和堂皇。它没有厨房,厢房是客房。年小的子女住哪里?先生、管家、丫环之类成员住哪里?前重大门口侧边设有青石板雕花的雅致的小洞,可看似供鸡犬进出的所谓狗洞,其实它还叫强盗眼,是富人家有意为梁上君子特设的方便之门。 外围边坡绿化有木瓜、棕榈、肥皂树等南方树种,有侧柏、刺柏、刺槐等北方园林名贵树种,有李子、蜜枣、大枣等果树,当然还有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 9、《家乘全书》里,围绕那些人,有很多的传、赞、序,却没有一个字正面言及做房子的事情,无疑是有意回避。为什么在私家族谱里面有意回避这么大的“私人”功业呢? 首次做房子即将完工的时候应该是1831年(道光辛卯)5月名伟公49岁去世的时候(前面的探微中已有论列)。百揆公有机会积极为襄阳治水献计献策并争取到了从此以后负责岁修的工作正是这1831年汛期的事情,河工(堤工)家族世袭是历朝成法,襄阳太守不可能突然把治水这么重要的事情交一个原本与治水无关的人。先做起的那四重房子的建造与用料也肯定与治水等公干有关,后面再做的七重在工艺上没有超过首次做的四重(没有雕花,没有做油漆,堂屋没有铺金砖),而工程总量上又超过了很多,木料除框架外全用了杉树(原四重全是松树)。长兄百揆公是贡生,三弟放斋公是太学生;二佬名伟公是从九品,功名上属三兄弟之最。这样,大体可以猜想出来三兄弟究竟做了些什么成功的营生,也大体可以猜想出来那房子是怎么建造起来的了。 1845年(道光乙巳)创修族谱,百揆公、放斋公兄弟两人一起向敕授文林郎现任襄阳教授即补国子监学正王镇新先生请求作序(就是《家乘全书》开篇第一序),百揆公的三公子成储应琼公从襄樊寄回私录的草谱,是创修《家乘全书》的“先路之导”,四公子宝山应琦公在家乡亲自入局参与其事。他们为什么都没有提到做那四重房子的事情? 1883年(光绪癸未)续修族谱,长房的金坡爹、二房的礼门爹都是主事的人。金坡爹自小在襄樊长大(其生母是襄樊人),所知一定很多。他们为什么不说说他们知道的情况? 10、现实基本上是残垣断壁了。我把大致情况记下来,把个人的猜测说出来,至于个中的隐情究竟是什么,既然古人不愿说,我也就此打住了。 |
族谱资料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929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930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932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936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937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1027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1029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1491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1492号) | ![]() |
![]() ![]() |
【1426号谱】族谱资料(总1493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