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谱导航
Netor族谱总列表
Netor直通车
族谱赞助
相关族谱
吉姓  中华黄帝世系冯翊吉氏总谱

族谱介绍

   
  中华吉氏黄帝始祖、少昊二世祖至西周兮甲吉甫四十世祖世系表
  
  一世始祖黄帝有熊氏
  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他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每年的这一天,海峡两岸及海外的华人华侨都要公祭黄帝。按《纲鉴合纂本•甲子纪元》记载:黄帝有熊氏建都涿鹿,黄帝八年(公元前2697年)初作甲子,此为中国上古第一个甲子年。
  
  第二世少昊金天氏
  按一些地方的《吉氏族谱》记述:吉氏之祖系出少昊金天氏之后,且吉氏宗于少昊、系于吉甫。按范文澜《中国通史》之说:少昊即少皞,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是上古黄帝以后帝尧以前的东夷族首领。少皞族是东夷族文化的继承者。按《纲鉴合纂本•甲子纪元》记载:少昊系黄帝长子,名元器(一作玄嚣),亦号青阳氏。丙午年(公元前2595年),黄帝一百有十年崩,子少昊立,丁未年(公元前2594年)为少昊金天氏元年。
  
  第三世般
  按《山海经•海内经》之说:少皞(即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第四世昧为立冥师。
  第五世矫为台骀。
  第六世极。
  第七世寿子为帝尧师。
  第八世文昭;
  文明;
  文畴。
  第九世庚。
  第十世元志。
  第十一世应良为夏朝大夫。
  第十二世廷美为夏朝将领。
  第十三世骊为夏朝廷程委吏。
  第十四世昌为夏朝总职令;
  昇。
  第十五世睪为夏朝将领。
  第十六世必达为夏后(王)少康将领。
  第十七世良袭父职,为夏朝将领;
  方为夏朝大夫。
  第十八世贤。
  第十九世则仁。
  第二十世康为商朝执政大夫。
  第二十一世仕敬为商王大甲相。
  第二十二世有贤。
  第二十三世祖顺。
  第二十四世光荣为商王祖乙相。
  第二十五世绶为商王师,改授太宰。
  第二十六世导为殷商王小乙相(商王朝自盘庚迁都殷后,史称为殷商)。
  第二十七世明为殷商南阳守。
  第二十八世纹。
  第二十九世璋为殷商将领;
  圭为殷商将领,拜元帅;
  珏为殷商武使,拜元帅。
  第三十世书。
  第三十一世懿为殷商王武乙相;
  悫为西周武王相。
  第三十二世仓为西周太师徒。
  第三十三世天祥为西周成王相。
  第三十四世纪
  第三十五世钦为西周昭王相。
  第三十六世一。
  第三十七世信之。
  第三十八世孝为西周咸阳令。
  第三十九世德仕西周厉王。
  第四十世兮甲吉甫为西周宣王尹(太师)。
  吉甫公生二子,长伯奇、次伯邽。长子伯奇迁居冯翊后以其父之字“吉”为氏,其后裔形成冯翊吉氏,伯奇公为冯翊吉氏开基祖。次子伯邽以其父之官名“尹”为氏,其后裔形成新的尹氏。
  
  责任编辑:
  吉育斌(江苏丹阳支)
  吉家林(江苏丹阳东台分支)
   二○○七年九月十六日
  
  
   中华冯翊吉氏总谱世系表(以西周兮甲吉甫为冯翊吉氏一世祖)
  
  本表是根据历代史书、文献、地方志和各地各支吉氏谱牒资料汇集而成,其内容包括:世序、名讳、生卒年(部分)、所在朝代、居住(或迁徙)地、家族关系及主要事略等。在本表中,一世至七十八世的世序,主要参照南宋初年吉与忠公所辑的《冯翊吉氏大宗世系图》而定;七十八世以后的世序,则按各地吉氏始迁祖(或各支吉氏一世祖)的迁徙时期和出生年而定。各地、各支吉氏可参考此表编排本地、本支吉氏族人的世序。
  
  
  一世兮甲吉甫约前853-约前775西周后期曾居镐京(陕西长安)、洛邑(河南洛阳)等地,受封地为湖北房陵,夏商时期姞姓鄂国之后裔。先祖始居河南南阳,后迁山西吉州,于西周中叶时再迁湖北鄂城。甫公之家居湖北房陵,从楚风以“兮”为氏。
  中华吉氏冯翊堂鼻祖。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妻仲氏、姜氏,享寿78岁。甫公在周宣王时为尹,即太师,文武双全,被赞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诗篇,被专家学者一致确认是甫公所作,甫公是唯一可查考的《诗经》多篇作品的作者,因而被誉为“中华诗祖”。甫公曾受命驱逐严允,并平定江汉、江淮地区。其遗物“兮甲盘”,宋代出土,上有铭文133字,记述甫公功绩。甫公陵墓及祠庙在房州青峰山(今湖北十堰青峰)。今冯翊堂吉氏各支均为甫公后裔。
  
  二世吉 瑄(伯奇)西周-春秋湖北房陵→陕西冯翊甫公与前妻仲氏所生之长子
  吉氏冯翊开基祖。讳瑄,字伯奇。秉性淳朴孝悌,事后母至孝,却被谗放野于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伯奇悲伤号泣,作《履霜操》歌之。该《履霜操》被谱为古琴曲,历代咏唱、流传,特别受到唐代大文豪韩愈赞誉。伯奇被放野后庄敬自强,孝行弥笃,尊甫公之字“吉”为氏,其后裔形成为冯翊吉氏;而后母姜氏所生子伯邽,则以甫公官职“尹”为氏,其后裔形成为新的尹氏。对此,甫公在《诗经•小雅•都人士》篇中也咏唱了自家后人“谓之尹吉”的实情。如今,从宝岛台湾到天山脚下,从长白山麓到海南崖州,吉氏族人皆世代颂扬伯奇公之开基盛德。
  
  三世 吉 餘 春秋冯翊 伯奇公长子
  昆仲三人,遵循祖德父训,立足冯翊,绳绳继继,艰苦创业。到汉唐时,冯翊吉氏出了很多能人、名人,冯翊因此成为吉氏郡望,在冯翊郡“吉、郭、盖、雷、党”五大姓中,吉姓居其一。至今,冯翊吉氏已传一百一十余世,故吉氏宗祠有堂联云:“黄帝子孙,汾阳骏业,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伯奇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三世 吉 餙 春秋冯翊 伯奇公次子
  三世 吉 餐 春秋冯翊 伯奇公三子
  四世 吉 芳 春秋冯翊 餘公长子
  四世 吉 蘭 春秋冯翊 餘公次子
  四世 吉 萃 春秋冯翊 餘公三子
  四世 吉 華 春秋冯翊 餘公四子
  五世 吉仲贤 春秋冯翊 芳公长子
  五世 吉仲赞 春秋冯翊 芳公次子
  六世 吉 惠 春秋冯翊 仲贤公之子
  七世 吉 禄 春秋冯翊 惠公长子
  七世 吉 襟 春秋冯翊 惠公次子
  八世 吉 彦 春秋冯翊 禄公之子
  九世 吉 英 春秋冯翊 彦公长子
  九世 吉 芝 春秋冯翊 彦公次子
  十世 吉 庆 春秋冯翊 英公长子
  十世 吉 度 春秋冯翊 英公次子
  十世 吉 应 春秋冯翊 英公三子
  十一世 吉 青 春秋冯翊 庆公之子
  十二世 吉云文 战国冯翊 青公长子
  十二世 吉云武 战国冯翊 青公次子
  十三世 吉 绍 战国冯翊 云文公长子
  十三世 吉 经 战国冯翊 云文公次子
  十四世 吉 埙 战国冯翊 经公长子
  十四世 吉 箎 战国冯翊 经公次子
  十五世 吉 祥 战国冯翊 埙公之子
  十六世 吉 敏 战国冯翊 祥公之子
  十七世 吉 怀 战国冯翊 敏公长子
  十七世 吉 恺 战国冯翊 敏公次子
  十七世 吉 乐 战国冯翊 敏公三子
  十八世 吉 彝 战国冯翊 怀公之子
  十九世 吉 毓 战国冯翊 彝公之子
  二十世 吉 璁 战国冯翊 毓公长子
  二十世 吉 琼 战国冯翊 毓公次子
  廿一世 吉 采 秦代冯翊 琼公之子
  廿二世 吉 周 西汉冯翊 采公之子
  廿三世 吉 仪 西汉冯翊 周公长子
  廿三世 吉 伦 西汉冯翊 周公次子
  廿四世 吉 澄 西汉冯翊 仪公之子
  廿四世 吉 滨 西汉冯翊 伦公之子
  廿五世 吉 允 西汉冯翊 澄公长子
  
  廿五世 吉 充 西汉冯翊 澄公次子
  字叔才,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为功曹司空掾,“汉华岳庙残碑”中有其名。
  
  廿五世 吉 光 西汉冯翊 滨公长子
  廿五世 吉 辉 西汉冯翊 滨公次子
  廿六世 吉 扆 西汉冯翊 允公之子
  
  廿七世 吉 恪 西汉陕西冯翊→陕西汉中扆公之子
  吉氏汉中始迁祖。又作洛,字允中,冯翊人。西汉宣帝神爵年间(公元前61—前58)任汉中太守,大力兴修水利,引水灌田,为民造福,民赞之:前有郑公(指开郑国渠者),后有允公(指吉恪),治河修渠,河渠复通,利我舟楫,惠我田功,振古如斯,民业以丰。
  
  廿八世 吉 詡 西汉冯翊 恪公长子
  廿八世 吉 說 西汉冯翊 恪公次子
  廿八世 吉 詔 西汉冯翊 恪公三子
  廿八世 吉 誌 西汉冯翊 恪公四子
  廿九世 吉 助 西汉冯翊 詡公长子
  廿九世 吉 勤 西汉冯翊 詡公次子
  廿九世 吉 勉 西汉冯翊 詔公长子
  廿九世 吉 劲 西汉冯翊 詔公次子
  三十世 吉 新 东汉冯翊 助公长子
  三十世 吉 親 东汉冯翊 助公次子
  三十世 吉 斯 东汉冯翊 勉公之子
  卅一世 吉 沆 东汉冯翊 新公之子
  
  卅一世 吉 汉 东汉冯翊 与沆公当系兄弟行
  东汉记史,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汉仓颉庙碑”中列其名。
  
  卅一世 吉 济 东汉冯翊 与沆公当系兄弟行
  东汉奏曹掾,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汉仓颉庙碑”中列其名。
  
  卅二世 吉 裕 东汉冯翊 沆公长子
  卅二世 吉 祜 东汉冯翊 沆公次子
  卅二世 吉 佑 东汉冯翊 沆公三子
  卅三世 吉 與 东汉冯翊 裕公长子
  卅三世 吉 學 东汉冯翊 裕公次子
  卅四世 吉 斌 东汉冯翊 與公长子
  卅四世 吉 教 东汉冯翊 與公次子
  卅五世 吉 昕 东汉冯翊 斌公长子
  卅五世 吉 暗 东汉冯翊 斌公次子
  
  卅六世 吉 本?-218 东汉陕西冯翊→河南许昌 昕公之子
  吉氏许昌始迁祖。一作平,东汉献帝时任太医令。痛恨曹操之奸佞危害汉室,在建安廿三年(公元218年)与耿纪、韦晃等人谋攻许昌,火烧曹操的长史王必之营,欲护卫汉献帝以诛灭曹操,南援刘备,未成功而被曹操杀害。
  
  卅七世 吉 邈 东汉河南许昌→陕西冯翊 本公长子
  又作勋,字文然。参与吉本卫汉反曹。
  
  卅七世 吉 穆 东汉河南许昌 本公次子
  又作默,字思然。参与吉本卫汉反曹。
  
  卅八世 吉 茂?-238 东汉-三国陕西冯翊→山西临汾 邈公长子
  吉氏临汾始迁祖。字叔畅,东汉、曹魏时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好读书不耻下问,隐处武功南山,学宗郑康成,隐居不仕,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不招引党锢之祸。后被州里举荐为茂才,出任临汾令,复拜议郎,为官清静,不欺吏民。魏明帝景初(公元238年)逝世。
  
  卅八世 吉 英 三国陕西冯翊 邈公次子
  卅九世 吉承黼 三国山西临汾→陕西冯翊 茂公长子
  卅九世 吉承黻 三国山西临汾 茂公次子
  卅九世 吉 軏 三国陕西冯翊 英公之子
  四十世 吉 俨 西晋陕西冯翊 承黼公长子
  四十世 吉 僖 西晋陕西冯翊 承黼公次子
  
  四十一世 吉 朗?-316 西晋陕西冯翊 俨公之子
  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西晋愍帝时任御史中丞。建兴四年(公元316)西晋亡国,朗公长叹:“吾智不能谋,勇不能敌,何忍君臣相随,北面事贼虏乎?吾对君不忠,为民不德。”遂举刀自杀殉国。吉氏族人为纪念这位“为国尽忠、为民尽德”的先贤,就以“忠德堂”作为宗祠堂号。
  
  四十二世 吉邦才 东晋陕西冯翊 朗公之子
  
  四十三世 吉 挹 东晋陕西冯翊 邦才公长子
  字祖冲,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东晋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坚攻掠东晋梁州、益州,挹公临危受命,率兵抗敌,屡挫敌锐。因功升任魏兴太守,寻加轻车将军、领晋昌(山西定襄)太守,再拜员外散骑侍郎。苻坚发兵再攻魏兴,挹公率众坚决抵抗,经八个月鏖战粮尽援绝城陷,挹公被俘不言不食身亡就义。苻坚感叹道:“何晋室之多忠臣耶!”后来晋帝接获挹公遗疏,知其忠贞殉国,特追赠益州刺史。
  
  四十三世 吉 指 东晋陕西冯翊 邦才公次子
  四十四世 吉文美 东晋陕西冯翊 挹公长子
  四十四世 吉文彰 东晋陕西冯翊 挹公次子
  四十五世 吉善源 东晋陕西冯翊 文美公之子
  
  四十六世 吉 翰372-436 南北朝陕西冯翊 善源公之子
  又作幹,字休文,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南朝刘宋武帝初,为龙骧将军刘道怜参军,清谨勤正;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陕西汉中、甘肃成兴)刺史、将军等职,业绩显著;后迁徐州刺史,监豫州、梁郡诸军事。卒于官,追赠征虏将军。著有《秦纪》十一篇。
  
  四十七世 吉来复 南北朝陕西冯翊 翰公长子
  四十七世 吉 朝 南北朝陕西冯翊 翰公次子
  
  四十八世 吉士瞻 南北朝陕西冯翊 来复公长子
  字梁容,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自幼心怀壮志,有一次梦见积聚得十一张鹿皮,喜曰“鹿者,禄也”,预兆能得高官厚禄,后来果然当上了太守、刺史。由此,“鹿皮系梦”之说广为流传,湖南一些吉氏族人则以“梦鹿堂”为堂号。其事迹有:南朝齐末时随萧颖胄起兵,和帝授以领军司马;入梁,梁武帝(502—549)授为太子卫率,迁任南阳、武昌太守,以功历巴东相、建平太守;后任梁、秦二州刺史,西阳、武昌二郡太守。在郡清廉,家无蓄积。病卒,谥“胡”。
  
  四十八世 吉 琨 南北朝陕西冯翊 来复公次子
  
  四十九世 吉 昭 南北朝陕西冯翊→湖北襄阳
  士瞻公之子 吉氏襄阳始迁祖。南北朝时自陕西冯翊迁湖北襄阳。
  
  五十世 吉 翂约488-? 南北朝湖北襄阳 昭公长子
  字彦霄,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家居襄阳。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公元502年)十五岁时,其父吉昭被恶吏诬陷下狱,翂乃为父击鼓鸣冤,愿代父受刑,父冤因此得以昭雪,故有“孝童擂鼓”之盛誉。十七岁时应聘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今陕西临潼北),上任后力促当地风气祥和。又自雍至郢,被聘任为湘州(今湖南长沙)主簿。后乡人裴俭等连名荐其孝行,敕付太常,以表彰其纯孝。
  
  五十世 吉 翠 南北朝湖北襄阳 昭公次子
  五十一世 吉 纯 南北朝湖北襄阳 翂公之子
  
  五十二世 吉元振 南北朝湖北襄阳→河南洛阳 纯公长子
  吉氏洛阳始迁祖。南北朝时自湖北襄阳迁河南洛阳。
  
  五十二世 吉元扬 南北朝湖北襄阳 纯公次子
  五十三世 吉嘉猷 南北朝河南洛阳 元振公长子
  五十三世 吉嘉谟 南北朝河南洛阳 元振公次子
  五十四世 吉 常 隋代洛阳 嘉猷公之子
  五十四世 吉 堂 隋代洛阳 嘉谟公之子
  五十五世 吉 兆 隋代-唐代河南洛阳 常公之子
  五十六世 吉乐忱 唐代洛阳 兆公之子
  五十七世 吉 瑜 唐代洛阳 乐忱公之子
  
  五十八世 吉 哲 唐代河南洛阳 瑜公长子
  又作光,居洛州(今河南洛阳),唐易州刺史。
  
  五十八世 吉 元 唐代河南洛阳 瑜公次子
  
  五十九世 吉 顼?-700 唐代河南洛阳 哲公长子
  另作旭,居洛州(今河南洛阳)。高大魁伟,进士及第,唐周武则天时任左肃政台御史中丞,圣历元年(698)进任天官侍郎、同凤阁銮台平章事(宰相)。任职期间,力劝武则天诛杀酷吏来俊臣,并建议召还庐陵王李显、相王李旦,均被采纳。曾任监军使,招兵抵御突厥的入侵获胜。久视元年(700)卒,到唐睿宗(李旦)初(公元710年)追赠为御史大夫。
  
  五十九世 吉 琚 唐代河南洛阳 哲公次子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任职雩县(陕西户县)县令。
  
  六十世 吉 浑 唐代河南洛阳→陕西冯翊 顼公长子
  又名养正,洛州(今河南洛阳)人,任职司勋郎中。
  
  六十世 吉养和 唐代洛阳 顼公次子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
  六十世 吉养平 唐代洛阳 顼公三子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
  
  六十世 吉 温?—755 唐代河南洛阳 琚公之子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初年(742)为新丰县丞,历任京兆法曹、户部郎中兼礼二部侍郎,后被贬为端溪(今广东德庆)尉,遭杨国忠遣人杀害。
  
  六十一世 吉 逵 唐代陕西冯翊 浑公之子
  又名天佑,居陕西冯翊。
  
  六十二世 吉中孚约718-约794 唐代陕西冯翊→江苏楚州→江西鄱阳 逵公之子
  吉氏楚州及鄱阳始迁祖。早年居冯翊,后居楚州(今江苏淮安),晚年居鄱阳(今江西波阳),妻张氏、姚氏。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与卢纶、韩翊、耿湋、钱起、司马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十人,被称为“大历十才子”,名震长安,著有诗集一卷。大历十年(775)抜萃科中进士,入朝为校书郎;建中元年(780)授万年(今陕西长安)尉,后任司封郎中、知制诰等职;兴元元年(784)登宏辞科充翰林学士,同年六月擢为谏议大夫;贞元二年(786)又升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事;贞元四年(788)任吏部侍郎,同年八月任中书舍人并退任。致仕后归隐鄱阳,逝世后入祀于江南乡贤祠。今吉氏赣、粤、桂、湘、鄂、川等地多支均属中孚公直系后裔。
  
  六十三世 吉 雲 唐代江西鄱阳→陕西冯翊 中孚公长子
  六十三世 吉 霖 唐代江西鄱阳 中孚公次子
  
  六十四世 吉 旼758-约847 唐代陕西冯翊 →河南洛阳 雲公长子
  又作皎、耿,冯翊郡大荔县(今陕西大荔)人,唐诗人。元和初年(806)授河南登封县令,元和十五年(820)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令,晚年以御尉卿之职致仕(退休),致仕后居洛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三月,与白居易、胡杲、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等于洛阳履道里聚为“七老会”,赋《七老会诗》;同年夏,又合李元爽、僧如满为“九老会”,一同宴游洛阳香山。时人慕之,绘为“九老图”,后人称之为“香山九老”。
  
  六十四世 吉 旦 唐代陕西冯翊 雲公次子
  
  六十四世 吉 晧 唐代河南荥阳 与旼公当系兄弟行
  吉氏荥阳始迁祖。又作皓,字叔明,冯翊人。周武则天时(690—705)任前尉,长安二年(702)纪位碑中有其名。该碑在河南荥阳。
  
  六十四世 吉 旷 唐代洛阳 与旼公当系兄弟行
  唐开元(713—741)中期集贤院书手,能解画。
  
  六十五世 吉 章 唐代洛阳 旼公之子
  六十六世 吉 善 唐代洛阳 章公之子
  
  六十六世 吉 良 唐-五代江西鄱阳→江西庐陵 六十三世霖公后裔
  吉氏庐陵始迁祖。与其弟吉贤一起沿鄱阳湖水系自鄱阳(今江西波阳)迁庐陵(今江西吉安)。
  六十六世 吉 贤 唐-五代江西鄱阳→江西庐陵 良公之弟
  与其兄吉良一起沿鄱阳湖水系自鄱阳(今江西波阳)迁庐陵(今江西吉安)。
  
  六十七世 吉 行 五代洛阳 善公长子
  六十七世 吉 術 五代洛阳 善公次子
  
  六十七世 吉太宝 五代江西庐陵→湖南浏阳 贤公之子
  吉氏浏阳始迁祖。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庐陵(吉安)迁居湖南浏阳,形成吉氏浏阳支,奉太宝公为一世祖。其后裔到明初时有一支族人改“吉姓”为“暨姓”。
  
  六十八世 吉启南 五代洛阳 行公之子
  六十九世 吉 符 五代洛阳 启南公长子
  六十九世 吉 節 五代洛阳 启南公次子
  七十世 吉瞻云 北宋洛阳 符公之子
  
  七十一世 吉 焕 北宋河南洛阳→山西绛州 瞻云公之子
  吉氏绛州始迁祖。北宋时自河南洛阳迁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
  
  七十二世 吉 长 北宋山西绛州 焕公长子
  七十二世 吉 玉 北宋山西绛州 焕公次子
  
  七十三世 吉 甫 北宋山西绛州 长公之子
  居绛州,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进士,官中书舍人。
  
  七十四世 吉惟良 北宋山西绛州 甫公长子
  
  七十四世 吉惟忠 北宋山西绛州→山西汾西 甫公次子
  吉氏汾西始迁祖。北宋时自绛州迁山西平阳府汾西。其后裔在北宋末年及其后有迁居苏、皖、赣、湘、黔、川、琼等地的。
  
  七十四世(暂定) 吉天相 北宋山西 吉氏宗支
  存心中正,教子有方,及生徒必以四恩为重。生子三、孙八,皆以孝廉称,官学士者三人,登仕籍者济济。其后裔在元、明两代及其后,有迁闽、苏、粤、川、琼等地的。
  
  七十四世 吉天保 北宋山西 与天相公当系兄弟行
  著有《孙子十家会注》十五卷。
  
  七十五世 吉 和 北宋山西绛州→河南卫辉 惟良公之子
  吉氏卫辉始迁祖。北宋时自绛州迁澹州通利军(今河南卫辉)。
  
  七十六世 吉观国 北宋河南卫辉 和公长子
  居澹州通利军。北宋绍圣元年(1094)兄弟俩同榜高中进士,任职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孝经新义》一部。
  
  七十六世 吉康国 北宋河南卫辉 和公次子
  居澹州通利军。北宋绍圣元年(1094)兄弟俩同榜高中进士,任职集贤院校理。
  
  七十七世 吉 丕 北宋河南卫辉 观国公之子
  
  七十七世 吉 正 北宋河南卫辉→山东兖州 康国公之子
  吉氏兖州始迁祖。北宋时自河南卫辉迁山东兖州。
  
  七十八世 吉 玘 北宋-南宋河南卫辉 丕公长子
  七十八世 吉 琮 北宋-南宋河南卫辉 丕公次子
  
  七十八世 吉与忠约1080-? 北宋-南宋山东兖州→浙江临安 正公之子
  吉氏临安始迁祖。北宋进士,原居山东兖州。北宋末年时,护从康王赵构(后成为南宋高宗)车驾南渡,遂家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建炎(1127—1130)时官谏议大夫,值国史馆编修,在编修国史之暇,修辑了首部《吉氏族谱》,成为现知民间最早的吉氏谱牒。今吉氏常州武进梧冈里吉家头、桃花港吉家旦和江阴华塘、无锡塘南等支,均奉与忠公为一世祖。
  
  七十九世(暂定) 吉福一约1095-? 北宋-南宋山西汾西→江苏丹阳 吉氏宗支
  吉氏丹阳始迁祖。北宋靖康年间(1126),为避战乱(宋金之战),与其两个从弟吉福乾、吉福□一起从山西平阳府汾西县迁徙江南。福一公占籍江苏丹阳,其后裔形成吉氏丹阳太平桥支,奉福一公为一世祖。
  
  七十九世 吉福乾约1100-? 北宋-南宋山西汾西→江苏丹徒 福一公从弟
  吉氏丹徒始迁祖。字行健,号法天。北宋靖康年间(1126),与其从兄吉福一、从弟吉福□一起从山西平阳府汾西县迁徙江南。福乾公占籍江苏丹徒(今镇江),其后裔形成吉氏丹阳镇江支,奉福乾公为一世祖。
  
  七十九世 吉福□约1105-? 北宋-南宋山西汾西→江苏苏州 福一公从弟
  吉氏苏州始迁祖。北宋靖康年间(1126),与其两个从兄吉福一、吉福乾一起从山西平阳府汾西县迁徙江南。福□公占籍苏州,其后裔形成吉氏苏州多支,均奉福□公为一世祖。
  
  七十九世 吉 衍 南宋浙江临安→江苏毘陵 与忠公之子
  吉氏毘陵始迁祖。自临安(杭州)迁居毘陵(今江苏常州)。今吉氏常州武进梧冈里吉家头、桃花港吉家旦和江阴华塘、无锡塘南等支,均奉衍公为二世祖。
  
  八十世(暂定) 吉 祐约1140-? 南宋山西绛州→山西汾西 吉氏宗支
  先祖派演冯翊,南宋初年随其父从山西绛州金台迁居汾西。子孙世代蕃衍,子吉琚、孙吉诚、曾孙吉祥。吉祥(1229—1297)有子七、孙十:长子吉天祚,次子吉天英(淮东道宣慰使),三子吉天益(绥德州知州),四子吉天禧,五子吉天弼(兵部主事),六子吉天允,七子吉天兴;孙男吉亨、吉鲁、吉朴、吉延寿、吉拴住、吉长安、吉赦、吉换住、吉家和、吉□□。吉祥公故世后,于元延祐三年(1316)被追封为“冯翊郡侯”。
  
  八十二世 吉仕兴 南宋江西庐陵→江西琴江 六十六世贤公后裔
  吉氏琴江始迁祖。南宋时,参与抗金,任职将军,后定居江西琴江(石城)。其后裔在明隆庆年间再迁广东永安龙窝。
  
  八十二世 吉仕成 南宋江西庐陵→广东和平 六十六世贤公后裔
  吉氏和平始迁祖。南宋时自江西庐陵(吉安)迁广东和平县。
  
  八十二世 吉子成 南宋江西庐陵→广东长乐 六十六世贤公后裔
  吉氏长乐始迁祖。南宋时带领族人南迁,自江西庐陵(吉安)翻越九莲山到达广东北部,定居于广东东江上游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
  
  八十三世(暂定) 吉和全 南宋-元代山西临晋→福建邵武 吉氏宗支
  吉氏邵武禾坪始迁祖。号澹庵,博学多能,由贡生始任山西临晋县左堂,后升湖广公安县正堂,莅任三个月,摄武昌府左堂。南宋德佑初(1275)元兵侵宋,诏谕天下勤王,文信国公(文天祥)奉诏入卫,得知和全公才智武勇超凡,奏辟为随军忝军,提兵临安;端宗立(1276),公随文丞相至福州,收兵入汀州。其后,文丞相于空坑被执,公居后得脱。遂归邵武,寓禾坪,见山水秀丽,遂家焉。其子迁居福建建宁,后裔又发展到和江西石城、浙江江山等地,均奉和全公为一世祖。
  
  八十四世 吉阿受 元末广东长乐→云南通海 八十二世子成公之孙
  吉氏通海九龙吉村始迁祖。自广东长乐(今五华)迁云南通海九龙吉村,已传至23世。
  
  八十四世 吉子通 元代福建邵武→福建建宁 和全公之子
  福建建宁吉氏始迁祖。元初举家从福建邵武迁居福建建宁金溪乡水西村澄源。其后裔迁居于建宁各地和江西石城、宁都、广昌、万载、广信,浙江江山,福建南平,广东惠州等地。
  
  八十五世 吉 旭 南宋广东长乐→安徽潜山 八十二世子成公曾孙
  吉氏潜山始迁祖。贡生,南宋时任安徽潜山县教谕,遂家焉。
  
  八十六世(暂定) 吉复卿1288-1369 元代河南洛阳→江苏金坛 六十世温公后裔
  吉氏金坛始迁祖。元天补缺授任润州金坛县尉,遂家焉。后经商致富,财产雄居乡里,人称“吉半州”,子孙世代为江苏金坛人。
  
  八十六世(暂定) 吉燕居 元代-明代江苏苏州→江苏泰兴 吉氏宗支
  吉氏泰兴始迁祖。元末时从苏州阊门迁居泰兴二班雁立沙。生三子:长子吉孟一和三子吉孟三迁泰兴口岸(今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辅镇),次子吉孟二迁河南卫辉,其后裔均奉燕居公为始祖(一世祖)。
  
  八十六世(暂定) 吉仕铨 元代-明代福建莆田→海南昌化 七十四世天相公后裔
  福建莆田人,族谱中认为是大宋天相公耳孙(远孙)。元末明初时,奉命赴昌化(今海南昌江)任儒学教谕,后卒于任。仕铨公生四子:长子吉邦俊留居昌化,次子吉邦豪自昌化迁崖州,三子吉邦祥自昌化迁临高,四子吉邦杰(福)自昌化回迁福建莆田原籍。今吉氏海南昌化、崖州、临高等支均奉仕铨公为一世祖。
  
  八十六世(暂定) 吉昆元 元代-明代江苏苏州→江西豫章 吉氏宗支
  吉氏南昌始迁祖。祖籍山西平阳府。元文宗时(1329—1332)从军,备员总戎,出镇吴(江苏)、豫(江西),因乱遂家豫章(南昌)铁树宫旁。昌元公生四子:长子吉求善的后裔形成湖南岳州(今岳阳)吉氏;次子吉永善的后裔形成湖南浏阳吉氏;三子吉忠善的后裔形成湖南安化吉氏;四子吉信善的后裔形成湖南临澧吉氏。今吉氏湖南临澧等支均奉昆元公为一世祖。
  
  八十六世 吉 昌 元代-明代江苏苏州→海南儋州 昆元公从弟
  初名吉昌元。祖籍山西,后迁居江苏苏州阊门。父吉星,字新济,系元朝大夫,孝行著闻;从兄吉昆元,迁居江西南昌;子吉询,明初任姑苏(今苏州)太守。昌公初令曲江;明洪武年间,入尚宝司拜监察御史,继迁山东副使;永乐中,以谤累谪置儋耳军(今海南儋县西北)。今吉氏江苏金湖丁宁支奉昌公为一世祖,询公为二世祖。
  
  八十七世 吉显忠 元末-明代江苏武进↓江苏句容↓云南河西 吉氏宗支
  吉氏句容始迁祖。元代末年从江苏武进迁句容。其子士能、士恒参加大明军,参与平定云南,后军屯驻云南河西。下传十世至嘉庆公,于明万历九年(1655)六月,被聘至云南石屏宝秀关任职,其子大昌亦随迁,遂家焉。至今已传至23世,后裔分布于石屏县宝秀镇、异龙镇等地。
  
  八十七世 吉 俊 明代江西庐陵→广东茂名 六十六世贤公后裔
  吉氏茂名始迁祖。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带领族人从江西庐陵(吉安)迁居广东高州府茂名县隆六里。
  
  八十七世 吉 浩 明初江西庐陵→广东永安 俊公之弟
  吉氏永安下石龟坑始迁祖。明洪武年间,带领亲族从江西庐陵(吉安)迁居广东永安县(今紫金县)下石龟坑。居数世再迁下石山竹沥。
  
  八十七世(暂定) 吉 熙 明代江苏苏州→江苏江都 吉氏宗支
  吉氏江都浦头始迁祖。明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苏北邗江东吉家庄(今江苏江都浦头镇)。其后裔奉熙公为一世祖。
  
  八十七世 吉孟一 明代江苏泰兴→江苏泰州 燕居公长子
  吉氏泰州刁铺始迁祖。因江水上涨,明初与其弟吉孟三从泰兴雁立沙迁口岸镇杨木沟(今泰州高港区刁铺)。其后裔形成吉氏泰州延陵环溪支,奉孟一公、孟三公为二世祖。
  
  八十七世 吉孟二1331-? 明代江苏泰兴→河南卫辉 燕居公次子
  又名吉隆。明洪武五年(1372)从泰兴迁河南卫辉府军,以军功王事,任职千户首领(世袭)。
  
  八十七世 吉 祥 明初山东兖州→云南宝山 七十七世吉正公后裔
  明洪武元年(1368)从山东兖州迁云南保山,现后裔定居于腾冲县有二百多户。
  
  八十七世(暂定) 吉 协 明代江苏苏州→云南通海 吉氏宗支
  吉氏通海始迁祖。元代末年离家(苏州阊门)参加大明军,后归朱元璋,攻占南京后驻防南京小西门。明洪武十四年(1381)与其弟吉劦一起随傅友德、沭英大军赴云贵平定蒙元残余势力(元朝所封的梁王),任武节将军骁骑卫之职。后随留守云贵,驻屯云南玉溪地区通海县。其后裔分布于云南玉溪地区。
  
  八十七世 吉 劦1324-1404 明代江苏苏州→云南镇雄 协公之弟
  吉氏镇雄始迁祖。明洪武十四年(1381)与其兄吉协一起平定云贵,任武节将军骁骑卫之职。后率部驻屯于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其后裔已传19世,散居于云、贵、川三省,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安顺等地区。今吉氏云南镇雄、贵州毕节等支均奉劦公为一世祖。劦公陵墓在镇雄陈贝屯。
  
  八十七世 吉邦豪 明代海南昌化→海南崖州 仕铨公次子
  吉氏崖州始迁祖。自昌化(今海南昌江)迁崖州(今海南崖县)。其后裔形成吉氏崖州支,今吉氏海南崖县、保亭、乐东等支均奉邦豪公为迁崖始祖。
  
  八十七世(暂定) 吉天民 明代湖北麻城→四川内江 七十四世天相公后裔
  吉氏内江始迁祖。一作天明,湖北麻城孝感人。明洪武年间入蜀,居四川内江邑西五十里处(后名吉家湾),系邑廪膳生。天民公后裔形成内江吉氏,并成为当地望族。今吉氏四川内江支奉天民公为始祖,并认为本支系大宋天相公后裔,清雍正时还撰写了“天相家谱序”。
  
  八十七世 吉忠善 明代江西豫章→湖南辰溆 昆元公三子
  吉氏辰溆始迁祖。镇守庄浪卫,明永乐二年(1404)由吴(今江苏苏州)迁徙楚辰溆(今湖南溆浦)。
  
  八十七世(暂定) 吉惟善约1350-1432 明代山西洪洞→河南濮阳 吉氏宗支与忠善公当系兄弟行
  吉氏濮阳始迁祖。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洪洞迁开州榆林里(今河南濮阳县柳屯镇吉家堂村),永乐中署开州学事。惟善公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性恬淡,钻研性理之学,以五经授徒,为后学宗师。惟善公享年八十三岁,下传生男贵,贵生宽,宽生宣,宣生伦(1453—1508),伦生男五:长友良、次陈、三隆、四阳、五陟。陈之子澄、澄之子大同,皆为明嘉靖年间进士。河南濮阳吉氏奉惟善公为始祖(一世祖),现已蕃衍至23世。
  
  八十七世 吉 信 明代江苏常州→武进梧冈 七十九世衍公后裔
  吉氏武进梧冈始迁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与其子吉鸿从常州迁城东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梧冈吉家头。
  
  八十七世 吉 智 明代江苏常州→江阴桃花港 七十九世衍公后裔
  吉氏江阴桃花港始迁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从常州迁江阴桃花港(现名吉家旦)。
  
  八十七世 吉伯善 明代福建建宁→江西广昌→广东惠州 八十四世子通公后裔
  吉氏广昌、惠州始迁祖。明代时与其子永宣、永端、永迪一起先迁居江西广昌县白水镇,后再迁广东惠州府。
  
  八十八世 吉盛兴 明初广东茂名→广西北流 俊公之子
  吉氏北流扶来始迁祖。明洪武三十年(1397),自广东茂名隆六里迁居广西北流县扶来,至今已历19世。
  
  八十八世 吉 鸿 明代江苏常州→江苏武进 信公之子
  明永乐四年(1406年),与其父信公从常州迁城东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梧冈吉家头。
  
  八十八世(暂定) 吉福四 明代江苏苏州→江苏安宜 八十六世昌公之孙
  吉氏安宜黄城沟始迁祖。字德贵,江苏苏州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苏州阊门迁居安宜(今江苏宝应)黄城沟。其后裔形成吉氏宝应支,奉福四公为一世祖。
  
  八十八世(暂定) 吉 纪 明代河北冀州→山东章丘 吉氏宗支
  吉氏章丘始迁祖。字之纲,河北冀州人。明永乐二年(1404)奉敕从冀州迁山东章丘城北清平乡十一图六甲逯家庄(后更名为“吉家庄”),其孙吉华(字子清)分迁至章丘城南明秀乡夏庄。今吉氏章丘吉家庄、夏庄支均奉纪公为一世祖。
  
  八十八世 吉从明1381-1473 明代湖南辰溆→湖南安化 忠善公之子
  吉氏安化杨柳溪始迁祖。明永乐二年(1404)由湖南辰溆(今溆浦)迁安化杨柳溪。生二子:长吉天衢、次吉天然。今吉氏安化支奉从明公为始祖。
  
  八十九世 吉大谟 明代广东长乐→江西赣南 八十二世子成公后裔
  吉氏赣南始迁祖。明朝嘉靖年间,率领子侄多人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居赣南的上犹、南康、崇义等地,其部分后裔在清乾隆年间再迁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
  
  八十九世 吉天衢1414-? 明代安化杨柳溪→安化唐家灌 从明公长子
  吉氏安化唐家灌始迁祖。由安化杨柳溪迁本县长田三都唐家灌(今安化县杨林乡唐家观)。
  
  八十九世 吉天然 明代湖南安化→湖南辰溆 从明公次子
  从湖南安化杨柳溪返迁辰溆(今湖南溆浦)。
  
  八十九世 吉正贤 明代广东长乐→四川绵竹 八十二世子成公后裔
  吉氏绵竹始迁祖。明代时携其子吉应秀自广东长乐(五华)迁四川绵竹。
  
  九十世(暂定) 吉仲祥 明代江苏苏州→江苏盐城 吉氏宗支
  吉氏盐城始迁祖。明天顺、成化中(1457—1487)携弟吉世远、吉宗汉及子吉大用、吉国用、吉时用、吉可用等由苏州阊门迁居苏北盐城新兴场。其后裔形成吉氏盐城新兴场支,奉仲祥公为一世祖。
  
  九十世 吉善二 明代江苏安宜→广东连州 八十八世福四公之孙
  吉氏连州始迁祖。明代时,因贸易自江苏安宜(宝应)迁居广东连州(今连县)。
  
  九十世 吉德绍 明代福建建宁→江西宁都 八十四世子通公后裔
  吉氏宁都始迁祖。明嘉靖年间,携其子吉世泰、吉世佑从福建建宁迁居江西宁都。
  
  九十世 吉德洪 明代福建建宁→江西石城 八十四世子通公后裔
  吉氏江西石城始迁祖。明万历六年(1578)携其子吉世兰从福建建宁迁居江西石城。
  
  九十一世 吉士鳌1592-1651 明代江苏丹阳→江苏江宁 七十九世福一公后裔
  吉氏江宁始迁祖。原名吉兆来。明万历年间从丹阳迁江宁(今南京),其后裔形成吉氏丹阳支江宁分支。
  
  九十二世(暂定) 吉 宝 明代山西洪洞→河南偃师 吉氏宗支
  吉氏偃师始迁祖。山西洪洞人,明弘治——正德年间,有吉氏弟兄五人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河南。吉宝公是五兄弟中的老四,当年携妻居于河南孟津扣马,生有二子。明正德二年(1507),宝公又携一子移居河南偃师正北的邙山岭上,并建立了吉家沟村。
  
  九十二世 吉 义 明代广东长乐→广西宾阳 八十二世子成公后裔
  吉氏宾阳始迁祖。又名彰,明崇祯年间自广东长乐(五华)迁广西宾阳,定居该县王灵三拱等地。其后裔已传16世。
  
  九十二世(暂定) 吉 翠 明代山西洪洞→山东茌平 吉氏宗支
  吉氏茌平始迁祖。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后迁居山东茌平。今吉氏山东茌平奉翠公为一世祖。
  
  九十三世 吉 舟 明代湖南辰溆→贵州龙泉 八十九世天然公后裔
  吉氏龙泉始迁祖。明正德初年(约1506)由辰溆(今湖南溆浦)出授贵州都指挥,后携眷居贵州龙泉。
  
  九十三世 吉 熠 明代江阴桃花港→无锡塘南 七十九世衍公后裔
  吉氏无锡塘南始迁祖。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江阴桃花港迁塘南(原属江阴,今属无锡)。
  
  九十三世 吉 燿 明代江阴桃花港→江阴华塘 七十九世衍公后裔
  吉氏江阴华塘始迁祖。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江阴桃花港迁华塘(今江阴青阳镇)。
  
  九十三世 吉景明 明末-清初永安龙窝↓永安山竹沥 八十七世浩公后裔
  吉氏永安山竹沥始迁祖。与吉仕明极为友善,以“反清复明”为职志。原建有祠堂,在1990年代被人侵占。墓在相邻的东塘村狮子岭,后裔已全部外迁中山、南海、澳门、广西及海外。
  
  九十三世 吉仕明1631-1692 明末-清初广东长乐→广东永安 八十二世子成公后裔
  吉氏永安枫林始迁祖。原名仕民,明末清初时,与其叔吉全公一起,从广东嘉应州长乐(今五华)迁居广东永安(今紫金)黄塘,参与抗清失败后隐居永安县西南岩洞(后人称之为“吉田坑”)垦荒种植,后定居于下石枫树下。清兵入关后立志“反清复明”,故改名为“仕明”,逝世后子孙为其在枫树下立祠,祠内高悬“日月重光”之匾。
  
  九十四世 吉 鸢 明代江苏安宜→江苏黎城 八十八世福四公后裔
  吉氏黎城丁宁始迁祖。明嘉靖年间(1522—1565),与其弟吉鹏公一起从安宜(今江苏宝应)迁居黎城(今江苏金湖)丁宁庄。其后裔大多定居金湖,也有迁江苏盱眙、洪泽、宝应和安徽天长的,形成吉氏金湖丁宁世泽,均奉昌公为一世祖、询公为二世祖、福四公为三世祖。
  
  九十四世 吉 鹏 明代江苏安宜→江苏黎城 鸢公之弟
  吉氏黎城丁宁始迁祖。明嘉靖年间(1522—1565),与其兄吉鸢公一起从安宜(今江苏宝应)迁居黎城(今江苏金湖)丁宁庄。
  
  九十四世(暂定) 吉允迪 明末-清初陕西洋县→贵州贵阳 吉氏宗支
  吉氏贵阳始迁祖。字太丘,陕西洋县(今陕西西南部汉江上游)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3甲135名),官至云南屯田道、布政司参议,康熙四年(1665)任贵州学政。
  
  九十五世 吉定周 清代广东永安→广东香山 九十二世景明公后裔
  吉氏香山始迁祖。又名鼎周,清朝乾隆年间,自广东永安山竹沥迁居香山(今中山市)板芙镇深湾孖龙村。其后裔在中山落地生根,并发展至珠海、澳门等地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九十五世 吉开荣 清代广东永安→兴业贵县 九十二世景明公后裔
  吉氏兴业、贵县始迁祖。在广东永安名定荣,清朝乾隆年间,自广东永安(今紫金)迁广西岑溪,后再迁兴业县、贵县。
  
  九十五世 吉世禄1733-1806 清代江苏丹徒→安徽天长 七十九世福乾公后裔
  吉氏天长始迁祖。字文光。于清乾隆年间自江苏丹徒迁居安徽天长,其后裔形成吉氏丹阳镇江支天长分支。
  
  九十五世 吉斯良 清代江西宁都→江西万载 九十世德绍公后裔
  吉氏万载始迁祖。清乾隆末年与其弟吉斯连一起从江西宁都迁居江西宜春地区万载县。
  
  九十五世 吉斯能 清代江西宁都→江西广信 九十世德绍公后裔
  吉氏广信始迁祖。清代时从江西宁都迁居江西广信府(今江西省上饶市贵溪以东信江流域地区)。
  
  九十六世 吉明政1610-1676 明代贵州龙泉→贵州遵义 九十三世吉舟公曾孙
  吉氏遵义始迁祖。明崇祯初年(约1628)由贵州龙泉迁贵州遵义。育六子:文斗、文仲、文举、文焕、文耀、文鼎。
  
  九十六世 吉贵台 清代贵州贵阳→贵州盘县 九十四世允迪公之孙
  吉氏盘县始迁祖。自贵州贵阳迁普安州顾官屯(今贵州盘县老鸭塘)。今吉氏贵州盘县支奉贵台公为一世祖。
  
  九十六世 吉孟云 清代福建建宁→浙江江山 八十五世子通公后裔
  吉氏江山始迁祖。清代时举家从福建建宁迁居浙江衢州府江山县西乡王庄坳头中塘乌(今江山市坛石镇鳌头村东塘坞)。
  
  九十七世 吉文斗 清代贵州遵义→四川巴县 明政公长子
  吉氏四川巴县始迁祖。清康熙初由贵州遵义迁居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
  
  九十七世 吉文举1643-1715 清代贵州遵义→重庆合川 明政公三子
  吉氏合州始迁祖。字显宗。清康熙十八年(1679)与其兄文仲从贵州遵义择迁四川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其后裔形成吉氏重庆合川支,奉文举公为一世祖。
  
  九十七世 吉文焕 清代贵州遵义→四川定远 明政公四子
  吉氏定远始迁祖。清康熙初与其弟文耀从贵州遵义迁居四川定远(今重庆市垫江县)。
  
  九十七世 吉文鼎 清代贵州遵义→四川邻水 明政公六子
  吉氏邻水始迁祖。清康熙初年从贵州遵义迁居四川邻水。
  
  九十七世 吉锺楷1808-1861 清代江苏丹阳→浙江孝丰 七十九世福一公后裔
  吉氏孝丰始迁祖。字以模。道光壬寅(1842)夏迁宜兴,旋又迁浙江孝丰(今安吉)西乡五里亭,咸丰辛酉(1861)因战乱而死于孝丰。著有《乡贤公年谱》二卷、《诗文》二卷。
  
  九十七世(暂定) 吉庆元 清代广西桂平→皖浙赣等地 吉氏宗支
  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1857年随石达开自赣转战浙、闽、湘、桂,封豫爵。1860年后改隶属李秀成,封佐将、升主将,并封爵为“养王”。在太平天国诸王内讧之时,他领衔上书洪秀全,请求消除派系,加强团结,但未被采纳。天京(南京)陷落后,保幼天王至安徽广德,复经浙江至江西,此后隐居于江西。
  
  九十八世 吉世显1632-1683 明末-清初四川内江→贵州遵义→四川内江 八十七世天民公后裔
  号克生。四川内江吉家湾人,自小在内江水心坝读书,明末时被张献忠部裹协到贵州遵义,清康熙二年(1663)始回内江祖地。今吉氏四川内江支奉世显公为一世祖。
  
  九十八世 吉显文1632-1714 明末-清初湖南安化→四川蓬溪 八十九世天衢公后裔
  吉氏四川蓬溪葺山始迁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从湖南安化迁四川蓬溪葺山乡玉溪镇。其后裔居四川三台、遂宁、西充、南部和重庆潼南等地,均奉显文公为入川始迁祖。
  
  九十八世 吉 森1792-1879 清代江苏丹徒→江苏东台 七十九世福乾公后裔
  吉氏东台始迁祖。字茂林,号漪园,太学生。因避战乱(清军与太平军之战),于清咸丰三年(1853)与其胞弟吉棣一起,自江苏丹徒迁徙苏北东台,从而形成吉氏丹阳镇江支东台分支。
  
  九十八世 吉兆鳌1794-1864 清代江苏丹徒→江苏兴化 七十九世福乾公后裔
  吉氏兴化始迁祖。字驾山。因避战乱(清军与太平军之战),于清咸丰年间自江苏丹徒迁徙苏北兴化,从而形成吉氏丹阳镇江支兴化分支。
  
  九十八世 吉 棣1800-1874 清代江苏丹徒→江苏东台 森公之弟
  吉氏东台始迁祖。字成秋,号子苍。考授山东沂州府郯城县吏员。清咸丰三年(1853)与其胞兄吉森公一起,举家从丹徒迁居东台。
  
  九十八世 吉正常1811-1880 清代江苏丹阳→浙江武康 七十九世福一公后裔
  吉氏衢州始迁祖。字子正,号瀛帆。太学生,以县丞分发浙江,奉檄署衢州参军,历署武康(今德清)丞、黄岩丞。光绪二年(1878)曾回丹阳祭祖。著有《古欢斋文集》六卷、《诗集》十卷、《沧粟纪闻》四卷、《丹阳闻见续录》五卷。
  
  九十九世 吉政乞 清末福建建宁→福建南平 八十四世子通公后裔
  吉氏南平始迁祖。清末从福建建宁迁居福建延平府南平县(今南平市)大王驿。
  
  一○○世 吉 合1905-1983 民国-当代郾城→新疆→内蒙古
  河南郾城人。1920年参加冯玉祥的部队,后赴苏联军校留学。1931年回国,任中共西北特委军事部部长、中共绥远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38年赴新疆工作,抗战胜利后任内蒙古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顾问。
  
  一○○世 吉福生 民国-当代兴业→安徽 九十五世开荣公后裔
  原籍广西兴业县古城,年青时参加国民党桂系军队,曾任团长,驻安徽。抗日战争胜利后退伍,定居于安徽。
  
  一○一世 吉星文1910-1958 民国-当代扶沟→台湾 吉鸿昌族侄
  字绍武,河南扶沟人,抗日英雄。1923年入伍当兵,“七.七事变”前任第37师219团团长,率部驻河北宛平。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吉星文率部坚决抵抗,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序幕。后升任旅长、师长、军长,1949年9月去台湾,后派充“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1958年8月23日,在两岸炮战中受重伤,延三日后身亡,葬于澎湖。死后被台当局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入祀台湾宜兰及新竹忠烈祠。
  
  一○二世 吉敦诗1911-1972 民国-当代东台→大连 九十八世吉棣公后裔
  字仲群,江苏东台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离东台,供职于天津、大连新华(信托)银行,后定居于辽宁大连。其子孙现仍居大连。
  
  一○二世 吉传祺1920-1991 民国-当代东台→青岛 九十八世吉棣公后裔
  字寿维。民国年间离东台去盐城、天津、上海等地工作,后定居于山东青岛,供职于青岛华新纱厂、第二印染厂。其子孙现仍居青岛。
  
  一○三世 吉章简1902-? 清末-民国海南乐东→台湾 八十七世邦豪公后裔
  字夏迪,广东崖县(今海南省乐东九所镇冲坡村)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东征、北伐诸战役;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任上海保安总团团长;1938年参加保卫武汉之战。抗战胜利后任交通警察总局局长、广州市警察局局长。1950年去台湾任“海南游击总指挥”,1959年退役。其子女居广西、台湾,有的移居美国。
  
  重要声明:
  此表纯属吉氏宗族内部文牒,概不对外,非吉氏宗亲不得复制、持有、使用本表。
  
  责任编辑:
  103世孙吉家林(江苏东台支)
  102世孙吉世芳(广东紫金支)
  108世孙吉东泰(江苏常州支)
  106世孙吉建军(浙江江山支)
  104世孙吉高翔(海南崖州支)
  
  二○○七年九月五日
  
  
  
网同族谱号:3533
本谱未与园区关联
本谱由Netor用户【吉家林】建立并维护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