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姓 阎氏家谱
移民 |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 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 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 凭照川资。".600年沧桑变化,古槐古槐移民后裔早已遍布神州.
·脚趾甲复型、背手、解手的来历· 元末,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人民涂炭。明军将元朝赶到漠北后,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无人区,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明朝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劳动力的土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即把“地狭人众"的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但故土难离,人们谁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呢?这时明政府广帖告示,欺骗百姓说 :" 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 纷纷赶往古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 了,第三天。古大槐树 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 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 突然, 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 数员将簇拥着一个官员, 那官员大声宣布道 :“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这道命令好似青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 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 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人们的哭喊声惊天动地。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 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 然后用一根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困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 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到处是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新式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地对故乡的苦恋,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载种了槐树,以表达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石家庄市信息化办制作 http://www.sjz.net.cn/shpd/xgwz/xgwz64.htm 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http://www.sjz.net.cn/shpd/xgwz/xgwz.htm ·迁往山东地区·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黄河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省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据可查者达八十余县。 其分布如下: 山东省移民分布一览表: 济南 历城 章丘 长青 青岛 胶南 即墨 淄博 枣庄 滕县 德州 宁津 商河 济阳 禹城 夏津 陵县 齐河 武河 广饶 滨县 垦利 阳信 沾化 利津 博兴 惠民 潍坊 潍县 诸城 安丘 临朐 寿光 高密 益都 烟台 牟平 文登 莱阳 栖霞 掖县 荣城 莱西 招远 黄县 临沂 沂水 日照 平邑 沂源 沂南 莒县 莒南 费县 泰安 莱芫 新汶 肥城 平阴 宁阳 东平 济宁 兖州 鱼台 嘉祥 汶上 曲阜 邹县 菏泽 郓城 巨野 单县 曹县 鄄城 梁山 定陶 东明 聊城 东阿 临清 莘县 金乡 徽山 阳谷 茌平 冠县 高唐 山东移民以洪武朝为多,永乐朝次之。也有个别为其他朝迁者。从家谱、碑文中的记载看,大多记载为从洪洞迁出,也有个别从它县迁出。 定陶县一千王村民国时期写的《王氏家谱序》载:我王氏自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始祖讳良,带来随手兵器一件,庄名‘一枪王’……宗族甚多、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人。后人共称"一千王"。 定陶县光绪二年续写的《张氏家谱》载:“我始祖讳四老字开墓,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远祖洪洞者不可考,始祖开墓公当明定鼎之初,奉诏迁徙山东,籍隶定陶,居城二十六里堂林坡村,即今之陈集奄东南东张庄是也,尔时兹土荒芜、户口流亡……”已传二十三世。 沾化县《王氏族谱》载:“我王氏当宋、元之际,世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古晋人也。迄明初洪武二年,吾祖由洪洞县迁籍济南府历城县东关,北临柳符头,两地虽遥,先人之庐宛在也。但我王氏有的迁至济南龙洞及直省河间府者已失联系。迁来沾境者系六世社讳兴,萃二老,先住沾境‘王家庄村’,后移邻近铁匠家(西孙村),现另有族人移居滨州“刀子王家” 滕县《马氏家谱》载:“始祖三世太、清、壮,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洪武二年迁山东滕县,住城西石井村,因子孙繁衍曰‘马家村’。" 临清县肖寨村光绪二十一年写的《李氏族谱序》载:“尔近溯之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定鼎之后,东省户口零落。逐移于清邑居焉。”又康熙四十年写的《李氏始祖碑文》记载:“自元末运数当劫,民遭奇患,山左居民几无孑遗,暨明太祖建国,分民诏下,移民迁众,我始祖自山西太原市(原文如此)洪洞迁此清邑,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惮烦者,贻劂后也。” 临清县乾隆二十五年写的《张氏族谱序》记载:“张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自有明奉敕迁徙清源(临清)遂族而家焉。” 商河县《王氏祖碑》记载“祖辈是明朝洪武年间迁来,”历经千难万险,由山西省洪洞县虾蟆湾来此居住,望孝子贤孙世代相传牢记故乡。 临朐县尧山乡王寨村崖村群众在坟中曾扒出一石碑,上面记载周围几个村庄,都是自洪洞大槐树下,于洪武间迁去的。 汶上县《杨氏墓碑》载:“杨氏迁汶已十余世矣,溯其始世居山西洪洞。” 清平县《周氏家谱》载:“周氏,清邑(清平)望族也……‘于洪武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清邑城西北,距城四十五里欲一里八甲居周庄。” 此外,肥城县《朱氏家谱》、商河界《王氏家谱》,阳谷县《姜氏墓碑》、滕县《徐氏家谱》、惠民县《咿氏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是洪武年间从洪洞迁鲁的。 曹县乾隆七年立《追远碑.大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历来迁居追远序》载:“溯其渊源,考其履历,其迁也,奉永乐诏起自洪洞,迁于大梁。……弘治三年……有祖讳希颜复迁于鲁河东岸。”。 潍坊市《李氏家谱》载:“李氏先祖李唐、李树兄弟二个,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民到山东潍县,在一边定居,起名李家寨。” 嘉祥县张氏、兖州张氏、禹城刘氏、菏泽县袁氏,先祖都是永乐年间由洪洞迁去的。无棣县水湾乡牛氏始祖是明永乐二年奉旨迁入海奉(无棣)的,据先辈传,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分路而迁,迁时砸破一口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为纪念,人称“打锅牛”,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锅牛的传说。 从山东的资料来看,以洪武年间迁民较多。据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据山东省莒县地名办公室初步调查,洪洞明初迁民于莒县情况如下: 原籍及姓氏 迁莒时间 迁莒地点 备考 洪洞县马氏 明洪武 弧山庄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僚洼 明洪武 石岭子 《重修莒武.氏族》 村高氏 洪洞县孝义 元末 城西粟园 《重修莒志.氏族》 村郝氏 洪洞县万氏 明初 万象山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赵氏 明初 山东益 《重修莒志.氏族》 永乐 莒北门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赵氏 明洪武初 今棋山乡 《赵氏族谱》 赵家庄子 洪洞县徐氏 洪武二年 棋山乡水沟 《徐氏族谱》 山西段氏 洪武初 棋山乡威服村 《段氏族谱》 洪洞县孙氏 棋山乡 褚家坡 当时迁民执照 洪洞县韩氏 棋山乡 长宁村 传说 洪洞县林氏 棋山乡 大林茂 传说 洪洞县僚洼 洪武 招贤乡高家桥 族谱 村高氏 山西省祁县 明 徙阿庄 《重修莒志.氏族》 定陶县现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96个村庄居民祖先是明朝由洪洞县迁移而来,另有18个村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最多是明洪武时期来定陶者即占241户。据调查,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人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算,明朝从洪洞县迁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 上表可以看出只有一户不是洪洞迁出的,也有洪武、永乐前后迁去的。聊城县《段氏家谱》载:“大明天启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迁山东东昌府城北十八里,自立小段庄。”沂南《傅氏墓碑》写道“始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于万历年间迁此处。” 1956年在济宁发现一座坟墓,棺木未朽,尸衣未腐,被上纸写道:“明朝郭轩,嘉靖十五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济州南关外住。终年五十六岁。” 首页//生活频道//寻根问祖//移民诗歌 ·咏古大槐树处移民诗歌选· 古大槐树歌·张淑琳 冀州底定自神禹, 声华文物重千古。 尔后相传数千载, 生口蕃殖民生苦。 大明有国廿一年, 移民大计出户部。 言者郎中刘九皋, 侍郎杨清议水乳。 遂令潞泽二州民, 告愿豫燕辟榛莽。 岁次洪武记甲戊, 迁者一百六十户。 始有沁民张从整, 应募后军都督府。 佥事徐礼给田钞, 回沁更募相继武。 五年李徐再上言, 验报确往迁之数。 彰德卫辉及广平, 大东开封立新坞。 为户五百九十八, 安土服俗不噢咻。 十年之后效大著, 部使更核晋丁簿。 太原平阳两府属, 泽潞辽沁汾州五。 地狭人稠生计难, 分其丁口实畿辅。 永乐二载令始行, 万尸北京客为主。 我尝三复顾氏书, 兹举始末如亲睹。 遥想募集遣送时, 四方男妇真蛊舞。 官家定有董理人, 约其指地此焉聚。 洪洞野外广济寺, 行人共认大槐树。 他乡安乐虽忘归, 此事传闻尚周普。 尔来历年过半千, 庙宇早圯树亦腐。 惟留经塔尚巍然, 遗迹有待后人补。 清末我赴长安道, 盘桓塔下几摩抚。 民国纪元历四五, 我复三度经兹土。 华表焕然临通衢, 茶亭碑碣新建竖。 借问路旁作者谁, 佥称邑人景尔宇。 我虽未识景君面, 雅事令人眉飞舞。 我闻辛亥义旗举, 娘关败衄遭外海。 客军长驱下晋南, 兵燹编地等豺虎。 独经杨邑焰骤敛, 数典弗肯忘其祖。 献忠致敬张恶子, 梅冈未被黄巢虏。 盗贼尚知报所出, 岂特郑国有原圃。 抑闻北魏分东西, 后周武帝幸大卤。 曾移并州四万兵, 安插化为关中伍。 展转迁徙布全国, 愿各细考氏族谱。 【注】李徐指佥事李恪、徐礼。大东指大名和东昌。梅冈意指黄梅、黄冈。 古大槐树处口占·刘大观 此地别故乡, 明代迁移忙。 五百余年后, 古槐民不忘。 【注】刘大观,字宾于,洪洞人,增贡生,光绪末年曾充江苏候补知县,其他不详。 缅槐·辛相云 古碑珑亭倚经塔, 尧地曩民徙天涯。 水源木本溯大槐, 炎黄子孙缅祖家。 访古大槐树遗迹·岳砚田 槐花满地影扶疏, 驻马停鞭访故居。 惹得乡人齐问讯, 此邦风景竟何如? 故里重来迹已迷, 浮屠高峙夕阳西。 道傍树有丰碑在, 且扫苍苔认旧题。 祖籍前朝溯始迁, 今番重到亦前缘。 故乡乔木欣无恙, 过眼苍桑五百年。 【注】岳砚田,山东汶上县人,其他不详。 古槐志感怀·曾肇嘉 从来乡谊重粉榆, 逝水流光过隙驹。 此树婆娑生意尽, 低徊古迹有今吾。 槐安国祚已频移, 土著元存账远离。 倘到故乡休倦步, 清阴夹道忆明时。 【注】曾肇嘉,贵州人,其他不详。 题大槐树七绝·萱漳 古迹纷纷侈口传, 碑铭款识觅残编。 道傍余荫留佳话, 枝叶纷繁遍大千。 人民进化日蒸蒸, 乔木堪将敌国徵。 叶落归根文献在, 清时寒食诉黄陵。 【注】萱漳,介休人,疑为光绪举人董重之别名,董重曾著有《介休九略》,为民国《介休县志》编撰之一。 咏古大槐树·李克宽 芽杈奇特剩枯身, 无复南柯梦里人。 只有深根生气在, 来年常放一枝春。 【注】李克宽,字子让,长治市土木苍人。民国初年结业于山西第四师范,曾任和顺县区长,长治高小教员,善诗文,解放后逝世。 咏大槐树古迹七言绝句三首·薛廷华 嘉树荫浓古道傍, 屯云交翠午风凉。 当年盛况凭谁忆, 史乘流传未可忘。 明祖初兴国际隆, 迁民殖地业恢洪。 往来荫庇知多少, 不减裳阴遗爱风。 碑亭高建表前休, 茶室清香泽更优。 过客衔杯论往事, 览今思古意悠悠。 【注】薛廷华,河津人,其他不详。 咏大槐树·王笃诚 生生世世说前因, 同是杨候国里人。 莫道源渊无考证, 私家记述最为真。 幽燕豫鲁并滁和, 异派同源认未讹。 故老相传谈轶事, 问君足指果如何。 【注】王笃诚,洪洞人。相传古槐下移民脚小指甲为复形。 军次洪崖游古槐树处怀古·杨凌昆 万里从军鞍马劳, 道经乡国秋初高。 遍寻老鹳窝何在, 独有大槐插九霄。 往事迁民竟相传, 遥观佳木忆当年。 停骖未遐访家族, 暂憩清阴亦怅然。 【注】杨凌昆,字仰宸,山东鄄城人,民国初年为陆军二十九军军需处长。曾驻防洪洞。 游古大槐树有感·景宝敬 郊外停骖认故乡, 婆娑古树色苍苍。 迁民遗迹今犹在, 父老相逢话梓桑。 忆昔前明几播迁, 殖民政策重筹边。 树人原是保邦本, 永固沧桑已有年。 【注】景宝敬,字廉臣,洪洞人,民国初年曾任河北顺德电话总局局长。 题大槐树·封璜 徙民争说大槐树, 乔木犹存旧典型。 郑重居人征故事, 婆娑遗迹未凋零。 到今历历横空塔, 终古劳劳过客亭。 伫见有诗笼满壁, 一时绮丽炳丹青。 【注】封璜,字卜熊,江苏人,其他不详。 古大槐树怀古·朱家垣 故土苍茫胜一邱, 万家乡思黯然收。 旋亭新建吟题处, 石塔高标在上头。 道左碑台游客迹, 坊前柳色故园秋。 感怀桑梓今何在, 汾水多情昼夜流。 【注】朱家垣,山东肥城人,其他不详。 怀古大槐树·张守仁 危楼翘首望西方, 旧事生提到古扬。 五百年前人去国, 二千里外客思乡。 霍峰遥共文峰秀, 汾水知如沂水长。 万劫不磨大槐树, 春风秋雨几沧桑。 【注】文峰秋雪、沂水摇篮为琅邪二景。 七律·王桂廷 闲将移徙溯当年, 短碣犹存迹未湮。 祖籍遥传前代事, 家山竟结再来缘。 闲亭恰对汾流曲, 高塔孤撑夕照边。 父老相邀谈旧事, 几番杯酒话缠绵。 题大槐树七律·谢师英 槐花不复灿黄金, 老树无存寄慨深。 此是前民迁徙外, 每怀余荫别离心。 沧桑改变情难迁, 碑碣摩挲事可寻。 台阁参差坊自古, 重新宝刹集丛林。 【注】谢师英,贵州人,其他不详。 洪崖驻防 游古大槐树处怀古·李冠军 阅墙相斗幸方休, 一本同根动我愁。 南下雄师曾罗拜, 北上壮士亦低头。 碑亭矗立乡关认, 经塔高悬过客游。 迁民当日留余荫, 嘉树延誉五百秋。 【注】李冠军,字武扬,山西晋城人, 民初为陆军第五军第六师第三旅第六团团长。 游古大槐树处怀古·前人 五百年前启远征, 扶疏老树锡嘉名。 南柯落月游人梦, 北郭浮云旅客情。 今日还乡欣化鹤, 当年去国忆迁莺。 种族攸关思木本, 生齿日繁枝发荣。 咏大槐树七律二首·郭兆麟 右映汾流左玉峰,灵槐高矗郁葱茏。 人依祖荫留佳话,树长孙枝失旧容。 不与桑田随世变,常情梓里使人恭。 而今坊额标嘉植,往事殷殷问老农。 移居豫鲁与幽燕,历尽明清数百年。 乔木犹存思故国,清明不改庇遥天。 归来鹤化人民异,追溯莺迁父老传。 靳柏堆青名胜在,大槐风景亦依然。 【注】郭兆麟,清秀才,洪洞西李村人。 访大槐树遗址·王祖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