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谱导航
Netor族谱总列表
Netor直通车
族谱赞助
相关族谱
1/3页 1 2 3 向后>>
牟姓  铁口牟之日照族谱

关于牟的来历

莱芜名称的由来与莱芜三大源文化体系——嬴、牟、莱有密切关系,不管她古称“赢牟”还是由“来牟”转音读而成,“牟”是连接两者关系的纽带,对于“嬴”和“莱”文化,已有诸位先生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考证研究,兹不详述。本文重点谈一下与“牟”有关的文化,牟人的生活范围在何处,牟人的发展变化如何,这对于了解莱芜起源和发掘莱芜文化底蕴或许会有所帮助。
  第一,莱芜古称赢牟,说明了她与嬴文化和牟文化的关系。莱芜与古代牟子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牟族是东夷族的一支,牟夷人不仅培育出大麦,还是弓矢的发明者。
  古代有地名牟夷,是东夷牟人的居住地,《唐律·释文》说:“牟夷,邑名也。”《汉书·地理志》在“莱芜”一条中说,说:“莱芜,原山,淄水所出。……嬴,有铁官。牟,故国。”莱芜还是古牟国的故地,《续修莱芜县志》说:“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牟汶曲中。春秋桓公二十年,牟人来朝。此其古都也。汉晋牟县仍其地。今其地有牟城。”“按今县东二十里有牟城围子,耕者往往于其地得周鼎彝,是古牟子城无疑。”经莱芜市文物办考证,牟国遗址在今辛庄镇赵泉。在嬴牟故地,有许多石器、铜器出土。《中国地名大辞典》载:“牟,周国名,子爵。”《莱芜钢铁》也指出牟国是子爵,最早成立在周代,战国时牟国被楚国(从地域上看牟国最终被七雄之一的齐国所吞并)所灭,汉代设置牟县,此外牟夷还发明弓矢。
  历史见证了牟族的发展,牟子国先是属于鲁国,后被齐国收服。根据《春秋》文献记载,公元前697年,牟子国国君到鲁国朝拜,公元前655年,鲁国和牟子国联姻,鲁国娶了牟子国的公主。牟国因处于齐鲁交界处,齐鲁交战多次在这里展开,如长勺之战和艾陵之战位置在牟子国。牟子国虽然被灭,但牟县依旧存在,三国时,嬴郡下辖五个县,《南史》还专门指出南朝刘宋省莱芜县,其地析入嬴、牟、贝丘县,三国时的嬴郡管辖范围当包括牟地。《魏书·卷一零六地形中》说泰山郡有县六,包含“赢、牟”二县,赢县有赢城、铜冶山、汶水等处,牟县有莱芜城、望石山、牟城、平州城等处。《晋书·羊祜传》说晋武帝下“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有泰山郡,包括“赢、牟”《北史》指出,北齐天宝七年,牟县被撤消,并入博平县。《隋书》也说,开皇十六年,即597年,隋代再次设置牟县,隋炀帝大业初年,牟县被并入嬴县。唐代时将嬴县、牟县、莱芜县等改置为莱芜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莱芜是古称赢牟,以上的史料所记载的赢牟地域的变化关系密切。
  第二,“莱芜”与“来牟”的关系。《山东古国考》指出:“莱”金文作“来”,“来和牟”即《诗·思文》篇的“贻我来牟”和《臣工》篇的“于皇来牟”,亦即后出的“麳麰”。《毛诗》训“牟”为麦。“麳”为小麦,“麰”为大麦。《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也说:“后稷之‘贻我来牟’(《诗·生民》),正谓开始引种青稞。”青稞也就是大麦。来和牟是两个种麦子的氏族,以族名名地。《宋史乐志》乐章二“贻我来牟,以兴嗣岁”和乐章六“思文后稷,贻我来牟”还用“来牟”来表示对丰收的期盼。
  此外,《山东古国考》还指出:“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炎黄氏族文化考》也说:“释来牟,小麦之种,相传自天而来,故呼日来。最早种小麦的部族,自称莱族。大麦之种,其呼日牟者,以原为牟族所播植,因以族名称大麦为裾。此两族之后混处山左各地。今之莱芜,即来牟两族合名。”“莱芜”是“来牟”的古音转读。总之,“莱芜”是来牟两族合名,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来牟”何时转读为“莱芜”还缺乏进一步的资料。
  就“莱芜”一词的内涵来看,《辞源》中的“芜”有三种义项,即:“田园荒芜,长满野草;丛生的草;杂乱”。而“莱”的含义较复杂,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有田园荒芜、杂草丛生之意。“莱”可指草名,即黎草,《诗·小雅·节南山》“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诗·小雅·十月之交》说:“砌我墙屋,田卒汙莱”。《明史·食货志》说“而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二,“莱”有除掉杂草之意。如《周礼·地官·山虞》“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莱指除草。三,“莱”可指修耕之田,如《周礼·地官·县师》“辨其天家人民田莱之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莱芜”还有除掉杂草之意。除杂草,种大小麦,部落因此以兴。
  第三,牟汶河对莱芜农耕文化的影响。
  山东最早居住的是东夷族,牟是东夷族的一个分支,善于种植大麦,“来牟”的形成是在原始部落时期。因农业在历史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所以《诗经》中“贻我来牟”和“于皇来牟”,歌颂并期盼得到麦子来生存。如果说嬴铁影响了莱芜的工业文明,那么大麦、小麦的耕种影响了莱芜的农业文明,而莱芜的母亲河大汶河起了决定作用,大汶河既有嬴汶河,也有牟汶河。
  牟汶河名称来源也很早,它与古代牟子国民生活息息相关。汶河《水经注》载:“汉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葫芦堆。牟汶河,因河水流经古牟子国地得名。”《清史稿地理志》“莱芜”条注解说“东南:牟汶自蒙阴入,径牟县故城,汇响水湾、海眼泉、孝义河水,至城南,又西,左合司马河,从之。”牟汶河为牟族的繁衍提供了水源上的保证,莱牟两族和睦相处,最早耕种大麦,促进了莱芜农耕文明的发展,为当代莱芜人发展“三辣一麻”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历史文化积淀。
  说到莱芜的农耕文明,不能不顺便提及一下少昊帝和莱芜的关系。《太平御览》七十九,少昊“将于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或故位于穷桑帝。”据柳明瑞《赢姓溯源》详细考证,指出江水即今嬴汶水。因此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帝是东夷族的领袖,生于嬴汶水,是嬴人的祖先,他在曲阜建立都城,以鸟名为官名,凤凰为历正,影响了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对农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夷在他的统治下,成为崇拜鸟图腾的部落,莱夷的图腾也是一种鸟。所谓的“鸟官”实际上是根据鸟的作息来确定农业节气。《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朝鲁,回答叔孙昭子“少皓氏鸟名官,何故也”的提问时,较为详细回答了鸟官的编制。
  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且鸟)鸠 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於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於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 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王志民、张富祥所著的《齐鲁文化通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5页)对此进行了图示分析,把少昊集团看作是鸟图腾集团,分为五鸟、五鸠、五雉、九扈四个胞族,胞族下分为24个氏族,如凤鸟氏族、玄鸟氏族等。五鸟,相当于历官。五鸠相当于执事官,五雉相当于工正,九扈相当于农正。对此《后汉书·百官公卿上》“少昊鸟师鸟名”引用张晏的话注解说:“少昊之立,凤鸟适至,因以名官。凤鸟氏为历正,玄鸟司分,伯赵司至,青鸟司开(《通典》为启),丹鸟司闭。”颜师古指出“玄鸟”就是燕子,“伯赵”是伯劳鸟,“青鸟”是鸧鴳,“丹鸟”是鷩雉,凤凰是百鸟之长。《通典》进一步指明“凤鸟知天时,为历正之官”。“司分”说明了燕子春分来,秋分去;伯劳“司至”夏至鸣,冬至止;青鸟“司启”立春鸣,立秋止;丹鸟“司闭”立秋来,立冬去。此外《通典》还列举祝鸠氏为司徒,主管教化百姓;鸠氏为司马,主管法制;鸤鸠氏为司空,主管平治水土;爽鸠氏为司寇,主管抓捕贼盗等等。这些鸟官典故生动与农业的繁荣密不可分,当然与来牟这两个生产大麦小麦的部落密不可分。而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也离不开鸟图腾崇拜。
  第四,牟族与弓箭的发明问题再探讨。
  牟夷人发明了弓箭,弓箭的产生还有其他来源。牟夷作为夷人的一支,不能不受到少昊帝的影响,少昊帝的次子勾芒,又名般(古音读pán,是尹姓祖先)发明弓箭,应该与牟夷有直接的关联。《山海经·海内经》说:“少昊生般,般始为弓矢”。《通鉴纲目》也指出:“少昊金天氏次妃生般,为弓正,制弓矢,主祀弧星。”少昊帝命他为雉部工正(掌管百工技巧),授官名重。尽管般与牟夷人的关系还不够明了,但弓矢的发明把嬴牟两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弓矢的发明有利于原始部族对自然的利用和征服,促进了各部落战争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五,牟文化的地域影响。
  “牟”的名称来源很早,古代莱芜就有牟汶河,《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封泰山,禅亭亭。”服虔注释说:“亭亭山在牟阴。”“牟阴”当是牟汶河之阴。由上,莱芜是牟人的发源地,是牟族的聚居地和牟国建立诸侯国的故地.
  牟族经过长期发展牟族形成牟子国,《辞源》说,古代有牟子国,相传是祝融之后,因以为氏。对于牟国的建立的地址,曾有东牟和莱芜两种说法:唐杜佑《通典》把“莱州”看成“春秋莱子国,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把东牟郡(今牟平)“称作春秋牟子国”,说法很值得商榷,顾名思义,“东莱”和“东牟”应是莱人和牟人向东搬迁之后形成的地域,其形成应当晚于不附加方向的“来牟”。应是此外,比《通典》还要早的史书《汉书》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佐证,前面所引的《汉书·地理志》在“莱芜”条中,说“牟,故国。”颜师古注解说:“《春秋》桓十五年‘牟人来朝’。”鲁桓公十五年,牟国归附于鲁国。《山东古国考》进一步指出:“牟本在今莱芜,齐迁之于福山,遂名东牟。”东莱的莱子国和牟子国实际上是莱人和牟人东迁后重新建立的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牟族虽说不上强大,但是个有影响力的部族。当时有很多地方的名称与牟有关,如《历代兵制》卷一春秋部分注释说,在鲁昭公时期,“根牟,鲁东界。”当时鲁国的东部边界叫根牟。《清史稿》卷六十一志三十六指出,安丘地界上有“安丘山,西南十五里,即今牟山,所谓牟娄,古牟夷国。”
  牟夷人不仅居住在安丘这个古牟夷国,《史记》卷三十六还提到杞国与牟夷人的关系,《史记索隐》说:“故《地理志》云雍丘县,故杞国,周武王封禹后为东楼公是也。盖周封杞而居雍丘,至春秋时杞已迁东国,故《左氏》隐四年《传》云:‘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者,曹东邑也。”杞国所在的“陈留雍丘县”在今河南境内,牟娄是杞国的一个县。又如《汉书》卷二十七提到莒国和牟人的关系,鲁昭公五年,“莒牟夷以二邑来奔,莒怒伐鲁。”可见牟夷在莒国的位置举足轻重。以上几则史料说明原居于莱芜的牟人因战争等原因,为了生存不仅向东迁徙,还向南迁移。
  牟族发展形成牟子国,牟人为了生存,随着战乱等原因,不断搬迁,这使牟人的活动范围扩大。那么,牟人是何时东迁的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齐国公元前567年灭掉莱子国之后,牟子国也受到威胁,随着莱人的搬迁,也进行了迁徙。
  牟子国的位置处在齐鲁两国交界之处,很容易成为两国交战的战场。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与齐国进行大战,艾陵大战的位置应该就在牟子国疆域之内。牟国本来依附于鲁国,《唐律·释文》说:“牟夷,邑名也。春秋时,莒国大夫牟夷为牟□邑宰,率牟□之人,以牟□之地归属鲁国,是叛本国而从外国也。”《莱芜钢铁》一书指出战国时,牟国被楚国所灭。战争使牟国人深受其害,处在齐鲁间的夹缝中中的牟子国,不得不迁到齐国的大后方。南宋罗泌的《路史》说:“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牟人被迫从莱芜东迁至烟台福山,在那里重建了牟子国。齐国因其势力的强大,还是吞并了莱子国和牟子国这两个小国,齐国的疆土东扩到胶东半岛。山东东牟(今山东东莱)和牟平就是牟人东迁后形成的。
  除了莱芜、东牟、牟平有与古牟国关系密切外,还有许多地名以牟来命名,有些是牟人搬迁改变地名,有些则是从文化内涵上用牟来命名。战国时期,牟人还向南向西搬迁,河南有中牟等地,中牟曾经作为赵国的都城。《汉书·霍光传》中还记载汉代上林苑有牟首池。唐太宗征伐高丽,辽东有盖牟城,五代四川成都有弥牟镇。
  中国古代有好几处地名叫做牟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7年),在山东东莱郡观周设置牟州,隋文帝让辛公义任牟州刺史。山东登州在唐初被称为牟州,唐武德三年,河南中牟以县置牟州。三国时,诸葛亮征伐南中,云南定远有地名目直睒,改为牟州,元宪宗四年立牟州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定远州。
  牟人属于东夷人的一支,此外还有西夷,与东夷对称,而且地名上也有相同现象,如今天发生地震的汶川,原名广柔,隋朝改称汶川,属茂州,《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史记》卷一五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史记索隐》引皇甫谧的话说:“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史记正义》:“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冉駹国,皆西羌。”汶川也有汶水,是岷江的支流,也称锦水。莱芜有牟夷,汶水,四川有西夷,汶川,地名上在文化上有某种联系。再如《清史稿·地理志》说到成都沱江支流“锦水”条:“锦水又名为利水河,并入金堂。其正流至城东南入湔水,在县北,亦自新繁入,合弥牟水,东入金堂。有弥牟、军屯二镇。”北宋时期,西夏修建南牟城等等。
  牟人不仅朝中国东部和西南部迁徙,还从胶东半岛飘洋过海,搬迁到朝鲜半岛去了,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国家。如《三国志·卷三十·魏书》记载了高句丽(今之朝鲜半岛)有许多与牟有关的诸侯国名和地名,如:“牟水国、优休牟涿国、牟卢卑离国……”我们不由不发出惊叹,牟的影响除了山东外,还有河南、西南地区,甚至朝鲜半岛,可见牟人和牟文化是多么富有生命力啊,他们绵延不断,百折不挠,生存不息,这蕴含着多么可贵的文化精神啊!
  第六,牟姓与牟的其他内涵
  随着牟族的发展,牟的姓氏也形成了,牟姓作为中国的一个大姓,它的起源也很早,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指出:“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之后,担任后起的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火正,祝融的含义是“天明地德,光照四海”。牟姓较早的名人是牟贾,《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用很长的篇幅叙述孔子向牟贾问《武》乐和《商》乐的情况,战国时齐国有大夫牟辛,从两个人的姓氏可以看出他们与牟子国的密切关系。汉有太尉牟融,汉代牟乡为博士。
  牟姓也是朝鲜族的一个大姓,《南史》卷七十九说:“晋义熙十二年,以百济王余映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明帝泰始七年,又遣使贡献。庆死,立子牟都。都死,立子牟大。齐永明中,除大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
  “牟”还有“大”、“博大”的含义,如《吕氏春秋·谨听》:“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注解说:“牟,犹大也。”所以牟不仅用作姓氏,还常用作名字,如《史记·卫康叔世家》还提到卫康叔之子牟伯,又称王孙牟父,卫宣公有一子名黔牟,曾替代卫惠公为国君八年。《通典·职官》说:“魏献子、卫文子并居将军之号。”注解说,“文子为卫之将军,名弥牟。”
  牟还用作祭祀的金属器皿,如《礼·内则》“敦、牟、巵”,《释文》说:“齐人呼土釜为牟。”与牟有关的地名也作为侯爵名称,如西汉刘兴居被封为东牟侯,三国魏明帝即位,进许褚为牟乡侯。后来牟还有牟取、侵夺的含义,如《汉景帝纪》:“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总之,“牟”指小麦,牟人,牟族,牟姓,牟国,博大等含义,这些含义是牟的较早内涵,成为牟文化的组成部分。牟文化发达,成为莱芜文化的来源和基础。牟人培育小麦,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为今天莱芜“三辣一麻”奠定了农业文明的基础。牟人发明弓矢,有利于人类征服自然,也有利于战争中冷兵器的使用,是莱芜战争文化的最早起源。牟人依附于鲁,孔子问乐于牟贾,使牟文化带有鲁的礼乐文化特征,牟被灭于楚,东迁之地最终归于齐,又带有齐文化重视功利、牟取利益的工商文化特征。牟文化为莱芜这座绿色钢城增添了文化渊源和魅力。
  

族谱资料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39号) 日照牟氏六续族谱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41号) 关于牟的来历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43号) 牟姓出处渊源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52号) 七世二公国衡墓表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53号) 县西南岭祖墓碑-四世长公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54号) 擬ni修墓文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55号) 始建祠堂碑记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56号) 牟氏烈节碑记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57号) 时祭说 修改取消
【6768号谱】族谱资料(总2158号) 书族谱后 修改取消
1/7页 1 2 3 4 5 6 7 向后>>



网同族谱号:6768
本谱未与园区关联
本谱由Netor用户【日照牟宗福】建立并维护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