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姓 贡长泰 族谱
族谱资料 |
宣城名村——贡村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 2015-08-04 15:45点击数:27次 宣城名村——贡村 贡村位于宣城市洪林镇南漪湖畔,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过去曾是宣城贡氏家族的一个巨大园林,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在整个江南可是说是罕见的。 贡姓起源于端木氏,以父名为姓。据《史记》记载,端木氏源自黄帝,帝有二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父生子,子生孙,传至20余世生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从此,端木典成为此姓的始祖。又经几世相传,生子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子贡,即孔子得意门徒,博学多才,为人君子。端氏后裔为追念其功绩,昭示后人,取其字中之“贡”为姓,流传至今。由此,端木氏起源至今近3000年,从子贡算起也已2500多年。 贡姓历史上有三个有名望的人,史称“三公”。他们即是:春秋黎阳侯、孔子之徒端木赐子贡;西汉“清节”一流人物、御史大夫贡禹;南宋武德大夫贡祖文。贡氏祖籍“黎阳”(今河南浚县),时代变迁,后迁徙至大名府长垣,(河南境内),贡祖文即长垣人。 靖康时(公元1126年),贡祖文和汤阴人岳飞同时参加了抗金义勇兵,扈从康王(即赵构,宋徽宗的九子)南渡。从济州(山东巨野)到应天(河南商丘)至康王登基,历史上谓称高宗皇帝。因贡祖文护驾有功,且又武艺高强,被封为“都总军将”,此间也与抗金名将岳飞成了“莫逆知己”。因金兵追打,高宗皇帝南下于建康(南京),贡祖文随从;高宗直达明州(宁波),金人又攻陷明州;高宗被迫舟航于东海,金兀术望海叹之,只好退却镇江,准备渡江而北去。遇韩世忠兵力阻击于黄天荡(镇江金山寺南岸口),走投无路的金兀术只得潜逃建康(南京),又遇镇守秣陵要冲的贡祖文率兵阻击,在此与宜兴赶来的岳飞相会合,将金兵破于新城(今江苏江宁)。无奈的金兀术只好从长江南岸败逃北去,从此再不敢再犯贡祖文所辖境域。因贡公战功显赫,被任命为“秣陵总镇”,并嘉封为“武德大夫”,此间贡祖文的家眷均安顿在宣城棋盘居住,也就是现今的宣州区洪林镇的“贡村”。 贡祖文在镇守秣陵期间惊悉和自己有着“刎颈之交”的岳飞及长子岳云,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于临安(杭州)大理寺狱而心急如焚,他愿以全家人的性命来担保岳飞父子,并星夜起程赶往临安,但终因路途遥远加之风雪交加,待他赶到临安时,岳飞父子已在“风波亭”遇害。为保全岳飞的后代,贡祖文冒着杀头并株连九族之险将岳飞的12岁的三子“岳霖”匿藏于秣陵总镇军部。后因秦桧搜查严密,贡祖文怕走漏风声,毅然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卸甲,携岳霖带全家由宣城迁至位置偏僻的柳塘(今江苏丹阳延陵镇柳茹村)居住,并以植柳养鱼度日。21年后,孝宗登基,岳飞昭雪,贡祖文献出岳霖,受孝宗皇帝表彰,赠“旌表忠义”碑一块。贡祖文终年80岁,殁后追谥文宪,其妻黄氏追谥诰命夫人合葬于柳茹村。贡祖文生前有二子,长子贡趺、次子贡贤均在柳茹村居住,至第四代贡小一宦游宣城,回先祖的旧地“大贡村”居住。 星斗移转、岁月流逝,元至治年间贡氏七世孙贡奎获赠“翰林直学士”,至正十五年(1355年)其子贡师泰也当上了“礼部尚书”,后来又出了“户部尚书”贡钦,贡氏后族又兴旺起来了。从第六代贡士峻就开始大力营造庄园,按照整体规划把它建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园林。贡村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风雅的园林别墅。从贡氏家谱中的“上世亭台景色图”看到了宋、元时贡村的辉煌和规模。略算了一下,有9堂、8亭、5斋轩;4楼、4祠、4园院;还有桥、坊、池、场几十处,且名字都很雅致。如,濯缨楼、独坐园、退息斋、淡然轩、秀野堂、云林书屋、南湖道院、解元坊、流觞台、鸥波桥、鹅池……。为了纪念先祖,追忆南宋,贡氏后裔们还建成了“子贡园”,他们取“忆”字谐音,将两面环村的“南湖”改名为“南漪湖”。据贡氏所注《山水》记载:“南胡在宅东北,本名北漪湖,吾检院南漪湖府君宋人也,历元之世,隐居不仕,志在南宋,遂易湖名,而因以自号”。 贡家园林经过多年营建,已经初具规模,到贡奎之后,园林建设已经臻善臻美,成为著名的江南世家园林。就《上世亭台景色图》看,当时园林的布局以及规模之宏大另人叹服,御史中丞张养浩诗曰:十亩芳圆尽种花,客来觞咏乐无涯。 整个园林建筑以“南漪堂、云林书院、秀野堂、南胡书社”为主体,其中亭台楼阁,池塘坊桥总计四十多处,道路全部用巷子构连起来,井井有条。林木葱茏,楼台掩映,左有南湖,烟波浩淼,前临湖港,远山如黛。“客远来者踵相接,聚族延宾于池台轩阁之上”,当时名人题咏殆遍。 溧水刘道夫题《南胡书院》:“水接阶庭清浩荡,树交窗户影扶疏。伊呜声在烟波上,芹藻生香乐有余”。丹阳贡宜中《题塾书》:“坐拥南湖秀,书堂的美名。愿言登祝册,千古著宣城”。园林内的塾书很多,前书塾前还栽有丹桂,寓意子孙攀月中之桂之意。 秀野堂是贡士俊晚年读书会客的地方,其中藏书很多,曾有诗曰:“垂肩雪发称高寿,家近麻姑小洞天。文献可同唐九老,衣冠不减晋诸贤。梦游东府探青简,吟断西湖别画船。秀野堂深花木绕,曳据曾见客三千”。 灌缨堂在园林东南角,前有明塘,室内呈列着一些古玩器皿,非常讲究,十分高雅。丹阳贡珊有诗:“独坐西斋四五楹,一朝三复诵盘铭。心如砥励常磨剑,手掬沧浪自濯缨。岂有青蝇能黑白,更无宝剑不光明”。 云林书屋在北部,是园林的中心,是贡奎读书和宴请宾客的地方,贡奎的文集就是以此命名的。翰林院待诏贡世雄诗:“云林旧宅气雄雄,郁郁葱葱自古同。石上流觞留雅意,桥头观榜想高踪。西北山势疑奔马,东北湖声起卧龙”。云林后面后个大假群,假山群中有个岩石洞,建筑很有特点,历代歌咏的很多。园林最西还有一个滑石台;“琪树阴阴护短墙,暖风吹起瑞云香。斜梯约略青冥势,滑登依稀宝路光。随意拂尘凌峻碧,有时着脚踏层苍。儿童一日上千回,谁信闲中作意忙”。 滑石台边就是湘竹亭,遍植湘竹,“亚字阑干下种篁,凤栖夜踏月枝香”。湘竹亭的北边是丛桂台,园林中最东的是旖丹亭:“笔床茶社随时有,只载闲情不载愁”。旖丹亭北边就是得月楼:“挂起东窗生日波,海云缺处拥冰娥。….一镜长寒玉自磨。”南漪堂后面是继善堂,曾被朱元璋称赞的元代忠臣余中宣公还个继善堂写了一篇铭文刻在堂内。 云林书屋的东边是晏适轩,轩中墙上嵌着一块晏,明代初开国名臣王文中曾小了一篇记刻于上面。《上世亭台景色图》也没有画出来。宜顺堂西边是西公馆,岩石洞西边还有“鸭池”和“后园”,秀野堂东边还有一块很大的“子贡园”,其它还有“野舟亭”、“东轩”、“湖亭”等。沿着明塘北岸还有三坐大牌楼,就是南漪湖前边的“世科坊”、“秀衣坊”、“解元坊”。此外园林最南面中部还有一坐宗祠和本祠,祠堂的西边还有一坐“节坊”。按当时的名流潘月梧所记:“客原来者踵相接,食客讫觞咏,旬月不厌”,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贡村极盛时期的境况。 元末兵乱,宣城遭遇到一场大的战争,《御批纲签辑览》记载:“徐达、常遇春率兵侵宁国府,久不下,朱元璋亲往督战,执义并兵元帅朱祖亮”,这位义兵元帅就是扼守在麻姑山的西峰,至今麻姑山还有大寨、跑马场等遗迹。经过这场战争,贡村园林彻底毁于兵火,亭台楼阁尽毁。历代兵乱加之历史的久远,子孙繁衍,拆基而建私宅,或改址建公房,现在无一存世!明清两朝贡家虽然也还是华胄之家,但随着家族的整体衰落,其整体园林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只留下银杏树一棵和流觞台一座,如果现在不从文献中记载看,现在谁也不知道这里有一坐:“梓里又夸新阀阅,云林尤映归楼台”的巨大的江南园林。 目前保存的流觞台是有三块石构件组成的长约3米、宽约2米、厚约0.7米石板台。石面上凿有篆书“贡”字纹的u形流水槽沟。“曲水流觞”,早在晋代王羲之就在著名的《兰亭集序》中描绘过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那是古代文人借助于自然挥毫泼墨、叹感拈韵的雅事,现在绍兴的曲水流觞也不过是借助于地名优势的旅游表演节目而已。而用巨石凿制的大型流觞台实物,我国恐怕已不多见了,这绝非普通文人雅士能够享用的奢侈。 贡村人历史上都姓贡,没有外姓人家,到清朝末年,才从湖北等地迁来少数外姓人。解放初期,村里约有400人,现在已超过了700人。如今全村100多户,贡姓有60多户。远的有浙江、江苏、台湾甚至海外,近的在朱桥、五星、双桥等乡镇都有与贡村一脉相承的贡姓人家。他们之间大多还在相互走动,这些年来,江苏丹阳一支贡姓也曾到这里认祖。由于现在村子里几乎成了“留守村”,同时村子里的历史遗迹也几乎丧失殆尽,因此村落的衰败和艰难与古时的富庶和恢弘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如何开发利用好古村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资源,让千年古村重新振作起来,融入到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大潮呢?人们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投向了旅游——以文化为帆,启旅游之船,实现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生态园林”之市,为宣州区建设添加一块厚重的文化基石。洪林镇镇政府正积极进行科学分析和规划,向外推介和实施局部基础建设。 洪林镇西依麻姑山,北临南漪湖,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丰富:比如有国家级的红旗水库,面积约3平方公里,可开发自然生态旅游;与水库对应相连的东华山,素有“先东华、后九华”的美誉,是旅游胜地,风景秀丽,水光山色;而百年老街坊双沟,则可开发农家乐休闲游;登山远眺,皖东南最大的天然无污染淡水湖——南漪湖尽收眼底,32万亩的辽阔水域,物产丰富,素有晥东南“聚宝盆”之美称;千年古村落贡村的人文历史探索,更是开发古文化游中的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根据洪林镇总体规划,一旦完成“一日游”项目开发,从红旗水库、南漪湖的自然生态旅游——东华山佛教观光游——千年贡村古址人文探秘游,寻觅古宣城十景“麻姑晓日、南湖落雁”。再衔接上我市各县现有的丰富旅游景点,必将回馈十分看好的发展前景。 文中资料多来自互联网吴琼整理 |
族谱资料 | ||
【1383号谱】族谱资料(总95号) | ![]() |
![]() ![]() |
【1383号谱】族谱资料(总897号) | ![]() |
![]() ![]() |
【1383号谱】族谱资料(总1051号) | ![]() |
![]() ![]() |
【1383号谱】族谱资料(总1052号) | ![]() |
![]() ![]() |
【1383号谱】族谱资料(总1053号) | ![]() |
![]() ![]() |
【1383号谱】族谱资料(总1054号) | ![]() |
![]() ![]() |
【1383号谱】族谱资料(总1300号) | ![]() |
![]() ![]() |
【1383号谱】族谱资料(总2246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