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姓 贡长泰 族谱
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妯娌塘杨贡村 |
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妯娌塘杨贡村 贡 氏 家 谱 杨贡村贡氏家谱编纂委员会 二○○七年元月 杨贡村《贡氏家谱》编纂委员会 主任委员:贡凤文 副主任委员:贡明荣贡其智贡兆昌 委员:贡凤文贡凤彪贡鸣年贡明荣贡明山 贡鸣清贡鸣翔贡其智贡其庆贡兆昌 主编:贡凤文 审核:贡凤彪贡明荣贡其智贡其庆 贡兆昌 为编纂杨贡村《贡氏家谱》提供资料的人员 贡义林(注1) 贡明荣贡其智 贡明山 贡鸣年贡鸣平 贡鸣翔贡明生贡明贵贡明永潘霞琴 贡其贵 贡其林 贡非非(注2) 注1:贡义林,江苏省丹阳市柳茹村人,丹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思源集》主编 注2:贡非非,资料来源英特网 范例 一、编纂宗旨: 追根溯源,研究、探索杨贡村贡姓发展历史和人文积淀。将凡属本家族各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收录谱中,使其成为杨贡村贡姓的家族史,为提高家族成员道德水准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编纂原则: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随意编造,也不无中生有,凡是杨贡村贡氏后裔,不论在外地的还是在原籍的,尽可能收录入谱;遵循男女平等原则,凡收录到的贡姓夫人、女婿均收录谱中。 三、编纂范围: 由于旧谱丢失,“庆”字辈之前的族人,大多不了解姓名及年龄。因此,时间上主要依据现在的下代年龄往前推测。根据推测,上溯至贡士元出生的1846年,下至2006年6月,约160年。地域上涉及杨贡村及妯娌小贡庄;由杨贡村和小贡庄迁居外地的现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山西、河南、四川、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居住和工作的,凡能收集到的资料,均列入谱内。 四、行文编排 文字叙述全部横排版,世系谱采用宝塔式。本应以丹阳桐村迁到妯娌塘的贡连十(十五世)为塔尖,但由于贡连十到贡士元,再到“有”字辈的先辈,无任何资料,此塔只能是一座不完整的塔。但通过此不完整的塔,仍可明显地看出子孙繁衍及亲疏远近关系,直系、旁系等血缘系统一目了然。时间表述,采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一般用阿拉伯数字。去世人名,用黑框标示。单页印制,以便各家庭记录新生一代及去世成员的基本情况,或记载家庭重大事件或发展、变迁状况,为后人续谱提供资料。 五、致歉 本谱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长”字辈之前,无任何资料,导致断代;二是,对每个家庭的成员均做了介绍,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员介绍的很简单;三是,对迁徙外地多年的家庭及其后裔的基本情况调查不够。在此对受上述问题影响的族人,表示歉意。 六、致谢 在编纂家谱起始阶段,得到丹阳市史志办主任,《思源集》主编,贡义林先生的精神鼓励和技术上指教;在准备阶段,贡凤彪、贡其智、贡明荣、贡鸣年、贡明山、贡鸣平、贡鸣翔、贡明生、贡明贵、贡明永、潘霞琴、贡其贵、贡其林、贡非非等通过登门询问、填表调查、网上查寻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在具体编纂工作中,贡非非、张晓春、严刘萍、邓治国、丁刚做了大量排版、校对、修改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纂人员均为文史外行,加上水平有限,以及诸多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本谱尚存在诸多不足。诚望关心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条件具备时进行修改补充。 目录 前言………………………………………………………1 一、贡姓渊源及历史演变………………………………5 二、妯娌塘杨贡村介绍…………………………………8 三、妯娌塘杨贡村贡氏由来……………………………13 四、杨贡村贡氏世袭排行………………………………16 五、妯娌塘杨贡村贡氏排行与贡士元经历讨论………18 六、妯娌塘杨贡村贡姓家庭简介………………………24 (一)贡长柏家庭………………………………………25 (二)贡长庆家庭………………………………………27 (三)贡庆洪家庭………………………………………29 (四)贡长泰家庭………………………………………32 (五)贡庆同家庭………………………………………41 (六)贡庆发家庭………………………………………44 (七)贡庆森家庭………………………………………51 七、妯娌塘杨贡村贡氏迁徙录…………………………57 八、妯娌塘杨贡村贡氏人才录…………………………60 九、妯娌塘杨贡村贡氏《家训》………………………63 十、妯娌塘杨贡村贡氏“宗祠”堂号…………………65 十一、妯娌塘杨贡村贡氏祭祀先祖拟定书……………66 十二、附录………………………………………………68 (一)贡氏“三公”……………………………………68 (二)安徽宣城贡村简介………………………………74 (三)江苏丹阳柳茹村简介……………………………78 (四)古代小城堡——柳茹村…………………………81 前言 贡姓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立姓,始祖端木赐,字子贡;贡氏丹阳支脉—世祖贡祖文,生于1071年,距今亦900余年;丹阳支脉十五世贡连十,由丹阳桐村(今大贡村)迁到妯娌塘(小贡庄),距今估计也已400多年。 贡姓在全国为小姓,人口约50万,但历史名人不少,对国家贡献较大。春秋战国时代的子贡,不但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经济赞助者,对儒家学说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当今孔子文化普及全球,子贡当有一定功劳。西汉时期的贡禹,为官一生,体察民情,深得民心;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皇帝器重、百姓爱戴。北宋时期的贡祖文,保驾皇帝,多次立功,与岳飞“刎颈之交”,抗击金兵,百战百胜;解甲归田,保岳飞后代,受皇帝嘉奖。 妯娌塘杨贡村虽村小人少,但历来人文积淀较深,文化气息较浓,有拨文弄墨之人,也有“书香门第”之子。清朝后期的贡士元,五年之中连中三元,取秀才,中举人,获进士,皇帝令其江西府主事。民国时期的贡长泰、贡庆丰、贡庆圻,办学堂,教书育人,培养了几代“拨文弄墨”、“诗文字也”的有文化的农民。抗日战争时期,贡凤瑾从南京只身投入抗日烈火;国共战争时期,贡凤彩,从天津英士大学投笔从戒,奔赴解放区哈尔滨。国民经济建设时期,贡其元,南京大学毕业后,赴国防教育岗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军事科技人才;贡凤文,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在地质战线上奉献一生,为山西省发现第一粒金刚石矿,发表论文多篇,《山西省寒武系》获山西省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三等奖。贡兆昌,初中毕业即走上小学教育岗位,为当地义务教育付出了近四十年的辛勤劳动。改革开放后,一批有志、有为青年,进入大学校门,走上留学之路,奔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从政、从商、从医、从教、从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振兴中华,复兴民族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准备着,奋斗着,贡献着。 妯娌塘杨贡村的贡姓,原本是一个比较兴旺的家族,族人和睦相处,互相尊重,辛勤耕作,经济条件中等偏上的居多,贫困者甚少。1949年前,每年清明节,族人齐聚一堂,挂上家谱,祭拜先祖,烧香、叩头、敬酒,以表敬意;对不孝子孙或违犯族规者,令其向先祖跪拜、烧纸,承认错误,以示惩戒。1949年后,伴随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变革,妯娌塘杨贡村的各个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由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当兵转业到工业企业,外出学徒打工,女儿出嫁等,相当一部分族人离开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土地,大部分迁居南京或其近郊,少部分迁徙北京、上海、苏州、山西、河南、四川、新疆等地。人口增加不少,分散程度加大。远居外地的老人,思念故土,怀念亲人,他们的后代怀乡之情、念土之心淡薄,虽可理解,但仍应记取自己从何而来,祖宗是谁。 二是,伴随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精神与物质,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钱等诸多认识领域,不同程度地发生深刻变化。在外工作的,对农业、农村、农民,情感退化,乡土意识淡化;在原籍务农的,相当程度上不思耕作,仅耕作一点口粮田,大部分土地廉价出租给外地人耕种,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维持全家生活和日常开销。先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的景象已基本上不复存在。 由于上述原因和诸多社会因素影响,不论在外地工作的,还是在原籍务农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族观念退化,有的甚至忘了祖宗,有的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谁;同时由于分居外地,又缺乏沟通,出现了上下辈同名、同辈同名、堂兄弟同名等现象。如此下去,杨贡村的贡姓将趋向“一盘散沙”。 妯娌塘杨贡村的贡姓,有正统而光荣的过去,有“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现在,未来呢?靠后来人去创造。 丰年续谱,盛世修志。此次重新编纂杨贡村贡氏家谱,正逢国盛之机,族旺之时,意在慰籍先祖,激励后人,增强族人自信心和凝聚力;以谱为纽带,加强族人之间相互联系与沟通;为族人承前启后,寻根问祖,提供依据或线索。 史河千秋,永世不绝。家族历史,源远流长,随社会进步而进步,时代发展而发展,子孙延续而延续。愿妯娌塘杨贡村贡姓族人都做有志有为之人,努力奋斗,以荣宗耀祖,为国争光。 一、贡姓渊源及历史演变 贡姓起源于端木氏,以父名为姓。据《史记》记载,端木氏源自皇帝,黄帝有二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父生子,子生孙,传至20余世生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从此,端木典成为得姓的始祖。又经几世相传,端木典后裔端木臣,在朝廷做官,是一位“匡君移民,称卫之贤大夫”,深得民心。端木臣的妻子,天性善良,仁慈端庄,怀孕十月,梦神赐以宝玉,兴奋不已,儿子出生后以赐取名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子贡聪敏好学,读书勤恳,过目不忘,自幼随父去鲁国,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器重,是孔子得意门生;子贡出身商贾,善于经商,家累万贯,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也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传播者;子贡口巧舌利,能言善辩,善于洞察时势,外交才能卓越,游说齐、吴、越、晋四国,达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之果。 子贡博学多才,为人君子,功绩卓著,深得民心,端氏后裔为追念其功绩,昭示后人,取其字中之“贡”为姓,流传至今。故曰:贡氏始祖端木赐,乃也。 端木氏起源至今近3000年,从子贡算起也已2500多年。2000多年来,由于世族战乱,世道变迁,为害一方,殃及善良,端木氏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流转、繁衍、生存、发展。子贡9世,逢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乱,孔子的儒家学子首当其祸,子贡原籍河南浚县流传的“端木坑”表明当地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重灾区。为避“焚书坑儒”之祸,端木氏族后裔纷纷去端改姓,端木9世孙端木熙改姓赣,端木武改姓贡,还有改姓端、木、沐的,甚至山东部分地区有改姓章和林的。至此,端木武为贡姓一世先祖。 子贡先世,聚居地多不详,唯子贡有史为鉴,有据可查。子贡:春秋卫国人,原籍河南黎阳(现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56年,享年64岁。葬于河南浚县大恒山。子贡后裔历代均有族谱,繁衍、迁徙井然有序。现今端木氏包括端姓、木姓、沐姓,均属端木赐子贡后裔,贡姓的根在现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端木氏由于祖上多单传,人口繁衍较慢,至今仍为小姓。据估计,贡姓人口约50万左右。虽大宗在河南浚县,但支脉遍布全国及海内外。聚居集中地大致可划分为长江南、长江北两大族系。 江北族系,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及北部的开封、商丘、浚县、南乐;山东省中部及西部的郓城、鄄城、聊城、济宁、曲阜等地;河北省中部及西部的衡水、阜平、平山;据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山西贡姓人口1064人。江北族系因其居地靠近孔子、子贡故里,族人深以先贤为荣,宗族观念和寻根意识很强,宗族活动较多,具有修家庙,续家谱传统。清乾隆帝之后的端木氏74代孙,以御赐子贡后裔二十字辈排名,至今族辈有序,并保存自子贡至今90代世系家谱。 江南族系,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及浙江等地,以江苏省丹阳市最集中,据人口普查统计,仅丹阳一地贡姓人口达7685人。江南族系,因居住地多为水乡,村落较小,居所分散,又远离祖地,族谱散失,宗族观念,寻根意识相对淡薄。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寻根问祖,修家谱,祭先祖等小范围宗族活动有逐年增多和扩展趋势。 (据《思源集》、英特网、编者调查资料) 二、妯娌塘杨贡村介绍 妯娌塘杨贡村,当地人习惯简称杨贡,原属于江苏省六合县新集镇妯娌塘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期间,改为六合县新集公社妯娌大队杨贡生产队。1987年人民公社取消后,妯娌大队改为妯娌村,杨贡属妯娌村的一个村民小组(自然村)。 在本家谱编纂前,六合县已更名为南京市六合区,历史上的妯娌塘(曾称妯娌店)已变更为南京市新集镇妯娌村。杨贡村更名为妯娌村管辖的贡庄组、杨庄组。家谱中所称的小贡庄,紧挨妯娌村的妯娌组,属妯娌组管辖。依据史料,本谱应称妯娌塘贡氏家谱,但考虑到:1、当地贡姓人家除一户居住妯娌组外,其他各户均居住在贡庄组和杨庄组;2、随新农村建设发展,村落分散占用农用土地过多的现状很可能改变,小村边大村集中居住的可能性很大;3、方圆十来八里的当地人都知道“杨贡”。据此,为照应多年迁徙外地的贡氏族人及其后裔寻根问祖,方便本文叙述,同时适当兼顾史实,按习惯称谓妯娌塘杨贡村(包括现贡庄组、杨庄组、妯娌组中的小贡庄)。待以后续谱,再与时俱进,予以变更。 1、交通便利 妯娌塘杨贡村位于长江北岸,距长江边(关门桥)约8公里,距南京市中心(鼓楼广场)约30公里。南京—蚌埠高速公路从杨贡村南西约一公里的金王村通过;南京—连云港高速公路从新集东0.5公里处通过;杨贡距新集1.2公里。六合—滁州柏油公路从村边北缘通过;杨贡至周边各村、各镇均有公路相连。去六合、南京可随时乘班车,不足一小时便可到达。交通十分方便。 2、气候适中 当地气候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稍寒。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3℃,一般30℃上下;冬季最低气温-10℃,一般10℃左右,年均气温15℃上下。当地雨量丰富,初夏多梅雨,夏季多暴雨,秋季常阴雨绵绵,年均降水量1000mm以上。 3、土地肥沃,旱涝保收 当地地处长江流域滁河水系,地形稍有起伏,属低缓丘陵地貌,相对高差1—4m。村北地势相对较高,村南相对较低。高处池塘多,低处沟谷长。村前有荆条沟,村后有园子沟,林头圩有潮沟及其支流新沟子、宽沟、小直沟、横沟、大直沟、闻家沟、朱家沟。村前村后的碾子塘、藕塘、小塘子、弯塘子和重修六滁公路形成的大塘,以及众多沟谷常年存水,为全村耕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村及村北的土壤为樱红色粘土,表层为浅黄色亚粘土;村南的林头圩和村北约300m的燕子塘,均为灰—深灰色亚砂土(当地俗称盐砂,表层为马干土),分布范围很广,燕子塘与小家圩相连,小家圩、林头圩与长城圩相连,长城圩、小家圩紧挨滁河,长城圩与马岔河连通,马岔河直通长江。各圩深部均为灰—深灰色亚砂土,主要成分为淤泥,含较多闪闪发光的细小云母片和微粒石英、长石颗粒。根据其分布范围及组成物质,推测应为长江古河道或滁河古河道沉积物。盐砂层厚度从村南小圩埂向南、杨家冲向西由薄变厚,最厚处应在林头圩中心,估计不会超过3m厚,其下应为与村北一样的樱红色粘土。高处的樱红色粘土、低处的暗灰色“盐砂”土,其表层经数百年耕翻、施肥,逐步改造成为适宜农作物生产的浅黄色粘土与浅灰色马干土。 林头圩的土地,对杨贡村贡氏家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分析林头圩的形成及范围是有意义的。据上述推测,林头圩是长江或滁河的古河道,其间常年积水,接近高处,滩大水浅。古人为扩大耕地面积,围田造地。为防止北部、东部高处的雨水下泻,修建了东起杨贡村,西至林西村的小圩埂,土取自埂北,形成贡庄前的荆条沟和林东村西的桥里沟;为防止丁庄、全王、海杨高处的雨水下泻,修建了东起闻庄北,西至朱家山的大圩埂,土主要取自埂南,部分土取自埂北,形成朱家沟、斗门湾等凹坑。 村北黄土地,林头圩的马干土,经历代农民深耕细作,现已成为吨良田。冬种小麦,夏栽秧,旱涝保收。水灾之年高处有收成,大旱之年低处有水源。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目前干旱无雨可从滁河抽水灌溉,大雨积水可以迅速机械排泄,历代农民旱忧水患基本消除。 4、人丁较兴旺,经济发展较快 根据上辈及目前贡氏家族成员血缘关系,大约在130年前妯娌塘杨贡村贡姓人家只有四五户。人口不足30人。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仅发展到十户(其中两户居住妯娌塘,称小贡庄),人口70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加依然很快,截止2006年,贡姓人家已增至50多户(包括小贡庄),人口达245人。其中大部分散居至南京、北京、上海、河南、山西、四川、新疆等地,外迁或在外地出生的约占一半以上,南京市城区及其近郊是外迁的集中地;真正在杨贡村居住的(包括小贡庄)不足百人。 中华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制度根源,贡姓人家虽同根同源,但贫富差距较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杨贡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1949年全村仅有叁家瓦房,其他各户均为草房,现在除个别人家翻盖瓦房外,其他各户均建起二层或三层楼房,电灯取代了煤油灯,土锅台变成了煤气灶,太阳能热水器正在普及,家家有电话,户户有小型拖拉机。生活电气化,生产机械化基本实现。“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已变成现实。 伴随经济环境改善,物质条件提高,文化意识增强,小孩送幼儿园,青年普及初中,上大学已成为各家各户普遍愿望,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进城务工,学知识,增才干,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大学本科、专科及中专毕业生,已走上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岗位。 三、妯娌塘杨贡村贡氏由来 妯娌塘杨贡村贡氏从何而来,贡姓人尤其是现在的年青人知之甚少,关心者亦不多。 编者年少时曾见过先父(贡庆圻)用小楷毛笔书写的类似家谱性质的“小册子”,其中:当地贡姓从江苏丹阳迁徙而来和分居安徽来安雷官集的内容,至今记忆犹新。至于为何从丹阳迁徙出来?为何要迁到新集妯娌塘和安徽雷官集?是为避人为战乱?还是为避自然灾害?“小册子”是否写了这些内容?还写了什么内容?均无记忆。后来,“小册子”因拆迁搬家而丢失。 好在,呈蒙丹阳市史志办主任(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人)贡义林先生的大力帮助,其主编的“贡氏历史文化专辑”《思源集》为妯娌塘杨贡村贡姓由来,提供了很确切的历史资料。《思源集》记载了清•贡士元撰写的《祭远祖文宪公文》祭文的全文,不但简要阐述了贡氏繁衍与迁徙过程,而且记述了妯娌塘杨贡村贡姓的由来及数代发展简况。现将贡士元撰写的记载于丹阳柳茹村《贡氏家谱》中的《祭远祖文宪公文》抄录于下: 昔维大清光绪丙申之岁,孟夏月望庚辰越十日庚寅,志仁公房子文公支分支六合后裔孙士元,谨以瓣香牲醴,致祭於黎阳一脉远祖近宗之神主,而祝之曰:窃闻名山五嶽,泰岱是宗,长江一线,金沙是通,繄我贡氏,肇自黎阳,南迁启瑞,曰文宪公子孙繁衍,望族隆隆,卜居柳茹,隐逸之乡。传及四世,人各一方,上阑赤岸,南湖之中,厥惟土修祖居是从,五常志庆,流泽孔长。大宗之子,是惟淳翁,累世相守,奕祀无穹。乃及子文,由柳迁桐,远近相望,流异源同。递传五世,凤卜其昌,惟连十公,乃迁古棠。始居雷贯,继妯娌塘,地籍新集,灵秀所钟,庆绵瓜瓞,世系以彰。乃遭发逆,谱牒散亡,流离转徙,遂迁皖邦。远承庇佑,上国观光,顾念祖宗,数典或忘。父老传述,曰六世仓,昭穆失序,心焉孔伤。水源木本,春露秋霜,脊怀鼻祖,延陵之旁,灵祠巍焕,祀蒸尝。爰诹孟夏,日吉时良,合我族人,冠盖成行,跄跄济济,白叟黄童,陈以牲帛,酌以酒浆。列祖列宗,鉴此中藏,来各来享,降福洋洋。士食先德,科第流芳,农服先畴,千仓万箱,绳绳继继,百世馨香。 尚飨!六合裔孙士元拜 贡士元,字子宾,清朝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为优贡(秀才之上的学位);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为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为进士。获进士后钦点(皇帝任命为钦点)江西省主事。从贡士元的“祭文”可以看出: 1、贡士元荣获进士,为官江西府,并未忘记祖宗。于1896年(清光绪丙申之年)农历十月(孟夏月)十日早晨,率领贡姓一些老人和少青(白叟黄童)携带祭品,赴丹阳柳茹祭拜以文宪公(贡祖文)为先祖的列祖列宗(黎阳一脉远祖近宗之神主)。 2、志仁公房支下子文公由柳茹迁至附近的桐村(今大贡村),十五世连十公由桐村迁徙至六合,先居雷贯(当时归六合 管辖),后居新集妯娌塘。 四、杨贡村贡氏世系排行 妯娌塘杨贡村贡氏(世系辈份)排行,现在贡姓人知道的是按“鹤、有、长、庆,凤、鸣、其、昌”八个字排行。此排行由谁立?立于何时?“鹤”字辈之前什么排行?均不得而知,有待讨论。 截止1937年八个字最后的“昌”字开始启用,目前大部分贡姓已进入昌字辈,最先启用“昌”字的贡兆昌以年近70岁,其下已出生两代。为避免世系混乱,贡姓辈份最高、年龄最大的贡凤彤会同部分贡姓年长者,于1998年聘请当地有起名、立辈份专长的老人,立了以前八个字蕴意相呼应的“乐、在、金、树,万、世、平、安,忠、厚、传、家”十二字的排行,并周知贡姓各户。 立辈份一般遵循的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便于起名,使起名朗朗爽口,人们乐于采用。二是,数量适中原则,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适用时间太短,不合适;太多,使用数百年,跨越多个年代,也不合适。三是,期望性,希望族人快乐、平安、吉祥。上述十二字排行,字太多,将传250年左右,可能跨越不同时代。但考虑到尊重已去世的主要主排行人和“乐”字已被采用的实际情况,建议沿用“乐、在”二字,将十二个字减为“乐在天,德呈祥”六个字。因长寿而乐,“乐在金树”改为乐在天,其意①沿用“乐在金树”;②“金树”改为“天”,一是意在天伦之乐,二是鹤在水边为觅食,落在树上为休息,飞翔在天空最快乐。“万世平安”,“忠厚传家”,缩减为“德呈祥”,其意:①沿意“凤鸣其昌”的吉祥;②德为人之本,人之正为德,有德方有安,无德非忠厚。故曰:鹤有长庆乐在天,凤鸣其昌德呈祥。期望下代乐在天,德呈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据丹阳县柳如村《贡氏宗谱》世系图和近百年来妯娌塘杨贡村贡姓年龄统计,从一世祖贡祖文1071年出生—2004年杨贡村出生的贡童,每代跨时19—25年,取其中值,按23年出生一代计算,贡童应为贡氏第四十代,“在”字辈。依次反推,贡凤除第35代,贡鸣荣第36代,贡其智第37代,贡兆昌第38代;贡乐开第39代,贡悦、贡捷第40代,“天”字辈第41代,“德”字辈第42代,“呈”字辈第43代,“祥”字辈第44代。 五、妯娌塘杨贡村贡氏排行与贡士元经历讨论 贡凤文 妯娌塘杨贡村的贡氏辈份排行,现在杨贡村的贡姓人知道的是:“鹤、有、长、庆,凤、鸣、其、昌”。但这八个字,由谁所立?立于何时?“鹤”字辈之前是哪些字?近几代人不得而知。 有人根据贡士元赴丹阳柳茹祭拜先祖的“祭文”中,有“凤、卜、其、昌”的断句,认为“鹤、有、长、庆,凤、鸣、其、昌”由贡士元所立;有人根据推测的贡士元的年龄,认为鹤、有、长、庆,凤、鸣、其、昌”不是贡士元所立。 贡士元所写“祭文”中的“传递五世,凤卜其昌”,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是贡士元在简要回顾贡氏历史演变过程中,以“凤卜其昌”描述或形容贡氏传递五世时期的繁荣昌盛的情景,与百年后妯娌塘杨贡村贡氏立排行并无关联。 根据推测的贡士元的年龄,认定“鹤、有、长、庆,凤、鸣、其、昌”并非由贡士元所立,有一定道理,也合乎逻辑。但如何推测贡士元的年龄是关键所在。贡士元出生在“鹤”字辈之前,年龄比“鹤”字辈大,可能正确,也可能有误。因为,低几辈的人出生了,而高几辈的人尚未出生的情况很常见,如:妯娌塘杨贡村贡姓中最先出生的“昌”字辈较最后一个出生的“凤”字辈,差十年左右。 据丹阳柳如村《贡氏家谱》记载,贡士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优贡,二十年(公元1894年)科举人,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进士,钦点江西府主事。据查,省府主事,相当现今省厅、局级官员。任一省主事,当不属等闲之辈;按现在的说法,当属“年富力强”之列;贡士元公元1896年带领“白叟黄童”去丹阳祭拜先祖,表明自称“白叟”而非“黄童”,四十多不足五十岁的人自称“白叟”,可能性不大;公元1891-1895年连中三级学位,表明学习刻苦,精力充沛,年龄不会很大。基于上述分析,推测贡士元于大清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赴丹阳柳如祭祖时的年龄,大约50岁上下。按50岁反算,其应出生于公元1846年前后。 根据妯娌塘杨贡村几个去世的“长”字辈的人,大多生于1870—1878年,他们的祖父辈—“鹤”字辈,应出生于1830年前后;根据已去世的贡鸣佩出生年代1898年,其上五代“鹤”字辈,应出生于1798年前后。显然,出生于1846年的贡士元,与立“鹤、有、长、庆,凤、鸣、其、昌”辈份无关,立此排行的时间应在1798年之前。即立此排行近50年之后,贡士元才出生。 贡士元,既然出生于“鹤、有、长、庆,凤、鸣、其、昌”立排行后近50年,若为“鹤”字辈或“长”字辈,其父亲为何不按家族规定的排行起名?这不符合当时的宗族观念和社会人文环境。唯一的解释,是贡士元的辈份在“鹤”字辈之前,是“鹤”字辈贡姓的前辈。 贡士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其主要经历如何?除贡士元赴丹阳柳茹祭拜先祖所写“祭文”外,无任何资料可以回答上述问题。但回顾妯娌塘杨贡村的一个历史“遗迹”和当时社会的一个历史事变,或许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的线索。 妯娌塘杨贡村西部,贡庄村后,园子沟北(贡其宝和贡兆英住地正北)约80m处,有一块北高南低的坡地,东西长约50m,南北宽约40m。面积约1.5亩。中华民国时期称为“祖宗地”,只能种旱季作物,收入用作贡氏族人祭祖开支。1949年土改中划分给吴瑞山耕种。该地土壤中青砖、青瓦碎片很多,陶器、瓷器碎片也有发现,特别是吴瑞山在上世纪60年代耕地时,无意中挖掘出一个完整无损的大瓷碗,该碗直径约20厘米,高约8厘米,呈草黄绿色,内外均匀分布五边形文饰似龟裂,釉质细腻,光滑油润。估计地下不深处可能还埋藏有类似古物。 根据上述发现,特别是精美瓷碗的出土,显然这块地是一家古宅居地,其住户绝非一般平民百姓,当属富有人家。贡士元其所以能获优贡、升举人、晋进士,固然与其才识有关,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绝非一般人家子弟可以获此殊荣和地位的。上述宅居地所显示的由青砖、青瓦建起的大瓦房和其中的价值不霏的瓷器等家什,会不会就是当时贡士元的家呢?近百年来,妯娌塘杨贡村的贡氏族人,从未听说过有像贡士元如此荣耀的家庭,不是贡士元的家又是谁的家呢? 发现完整无损的瓷器,证明此房屋不是一般情况下的正常拆迁,而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或强行破坏或倒塌。是大水突然袭击么?宅居地位于高处。是地震么?当地无记载,是人祸么?仅此而已。 清朝末期,政府无能,官员腐败,富者家财万贯,百姓民不聊生,贡士元五岁左右,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1853年占领南京,将南京定为都城,史称太平天国起义,建立与清朝相对峙的政权。太平军打富济贫,对官僚、富有者,坚决铲除,严厉打击,施以暴政;对平民百姓,则保护、救济,施以仁政。古宅居地的青砖大瓦房及陶瓷等贵重家什的富有者,被打击,财产被强行摧毁,在当时时局的情理之中。 再联想:贡士元赴丹阳柳茹村祭拜先祖的“祭文”中的“乃遭发逆、谱碟散亡,流漓转徙,遂迁皖邦”,完全符合当时古宅被摧毁,全家逃亡的情景。进而推断,古宅就是贡士元少年时的家。在太平军残酷打击中,贡士元随幸免遇难的家人逃至皖邦。 太平天国起义,声势浩大,打富济贫,深得民心,占领大部国土,全盛时拥有中国半壁江山,沉重的打击了大清王朝。但是,太平军进城后,缺乏正确领导,纪律松懈,失义忘本,迅速腐败,最终全功尽弃,于公元1864年在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中,南京陷落,彻底失败,清王朝恢复统治,制度依旧,政策如故。治家有方的贡士元长辈,再次发展起来,20岁上下的贡士元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勤奋读书,不断进取,最终获优贡,升举人,晋进士,钦点江西省主事。 贡士元全家从1853年前后到1895年考取进士,在逃亡地四十余年,贡士元已五十岁上下,当属一个大家庭。赴江西府任主事时,全家迁徙江西府可能性很小,携带父母和妻子、儿子则属情理。据此,推测现在安徽某地很可能有贡士元近亲属(如贡士元的兄弟姐妹)及其后裔存在。 贡士元从1896年任江西府主事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成立中华民国,其间经历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多次武装起义。可以想象贡士元这个主事并非好当。清朝政府被推翻时,贡士元主事之职自然免除,按照一般情况很有可能留居江西府。 鉴于上述分析,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 1、贡士元出生妯娌塘杨贡村,家庭富有,1853年前后遭太平军冲击,举家逃亡安徽某地。 2、贡士元1896年赴丹阳祭祖是从安徽某地去的而非从妯娌塘杨贡村去的。 3、贡士元近亲属的后裔,很可能至今仍居住在安徽某地;直系亲属的后裔很可能至今仍居住在江西府—南昌市或其近郊。 4、妯娌塘杨贡村贡氏辈分排列:“鹤、有、长、庆,凤、鸣、其、昌”,系贡士元前辈所立,而非贡士元所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