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国家兴盛便修誌,家族兴盛便修谱。家之有谱,犹如水流有源,茂树有根。使 后 人能了解自己的宗族,清楚自己的出身与他人的血脉关系,也有鉴于教育、激励后代,这是人所共识的自然之理。我亓氏家族历史上就有创修编写家谱的好传统,族人在三十年代曾与祖籍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常庄取得联系,并且续修过族谱。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而丢失。一九八零年冬,又根据各院所存家谱资料重新修编。后经几度续修,才保留下现有谱牒。这次修编家谱,也是基于先辈在多次续修总谱中提供了很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宁津亓氏恕祖,据老谱记载:明朝万历元年(公元一五七三年),为避荒灾,由山东省武定府惠民县城西南常庄(今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常庄乡常庄)迁至直隶省(河北省)河间府(天津市)宁津县城东王道口(今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亓家。宁津县于公元一九六四年划规山东省)。(另据常庄老谱记载:常庄亓氏迁自河北省枣强,枣强迁自莱芜,具体由哪世祖何年月迁至,没有详细记载。)我宁津亓氏自五世(宁津亓氏谱)分为四支:宏先为长支,宏绩为二支 ,宏真为三支,宏道为四支。在短短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到有当初一个几口人的家庭到目前有千余人的大家族(其中有从此迁往河北霸州东段的三百来人)。在宁津亓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上此村名曾为王道口(亓家王氏谱有记载),后改以亓姓为庄名可以说明这一点。
二零零零年冬,我宁津亓氏族人委派兰芳、增泉为代表赴莱芜寻祖认宗,同老家取得了联系,使我们对自己的家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们亓氏家族自元朝末期才有详细记载,因资料甚微,莱芜老家的总谱也没有往上追溯。
元朝末期顺帝年代,亓用官居镇殿王生三子:长子士祥,次子士伯,三子士玉。士伯祖乃左丞相毛守节之婿。
元末明初(一三三三年——一三六八年),士伯祖为避兵乱率四子勤、宾、全、四(世能)从江苏淮安(今河南省淮阳市)迁至莱芜,在汶南羊庄定居。宾祖和士能祖之后四世分门,五世分系(见分门图),我宁津亓氏乃一门寿祖后恕祖系之后代。
关于亓氏渊源
说到亓氏,古今不少字书和姓氏典籍均称有复姓亓官氏演变而来,。《墨子》称: 亓官复姓,以官职得姓。《姓氏寻初都演化成单姓亓。源》,《姓氏寻源》,《百家姓溯源》也均称:“复姓亓官氏溯源主要是以官职名为姓”。 《百家姓溯源》又称:“此姓极少见,后改为单姓亓。”《墨子?公孟》:“是犹命人葆,而去亓冠”。《孔子家语》、《东观杂记》也都载有“孔子十九岁娶于宋之亓官氏。”所以,上溯到二千五百的春秋时代,就有以亓官氏为姓的了,这且得到一致的认可。但是,亓官氏居什么官职说法并不一致,
其一,是从“亓”字形说起。“亓”字最早由“丌”字衍生而来,方述鑫撰<甲骨金文字典?丌条>:反臣丌宗主”。汪仁寿《金石大字典》丌条下引亓字见于《古泉汇》。此外,先秦古证还有《穆天子传》:“赤鸟之人丌”。至两汉时期其字古文丌、亓则多出现于金石碑文之中,如《泰山都尉孔宙碑》:“於亓时雍,抚兹岱方”。《墨子》书其字多作亓。《康熙字典》称“‘亓 、丌’是其的古文。”据汉代许慎《解文说字?丌部》称:“丌,下基也。荐物之 ,象形。凡丌字之属皆从 ,读若箕同”。又据清代段玉载《说文解字注》曰:“平而有足,可以荐物。‘荐’古指祭祀时,献性(祭品),‘ ’即指古代放置祭品的祭器。”《说文解字注》又曰:“字亦作 ,古多用为今渠之切音其。”由其推断亓官氏是掌管祭祀之官。莱芜七修《亓氏族谱?序》取其说法。
其二,是从字音说起,古代亓与笄(音ji)同。据《姓氏寻初都演化成单姓亓。源》、《姓氏寻源》载:“亓与(丌)笄同,掌笄官之后”。张世国《百家姓溯源》也称:“古代亓与笄通,为掌笄之官,亓官氏就以官名为姓成为复姓亓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专门掌管笄礼的官,那时少年满十五岁要行成年礼,在头发上插笄(簪)子,王公贵族十分重视这种礼仪。又由此推断亓官氏是掌管笄礼之官职。网络,《亓家大院?亓氏渊源》引其说法。
亓宏昌《亓氏源流考辨》又指出另外三种由来:一,少数民族羌人有此姓,《范文正集》载“今肃怀县,宋时是环州属羌,有如、亓二族,族人以族名亓为姓。”二,他姓改为亓姓,《通志》载“北魏改安乐王元鉴为亓氏。”三,蒙古人元姓改为亓姓,相传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当地蒙古人自行改元为亓,以示元已无实。今河南陕县、灵宝亓姓基本上是其后裔。可是,《范文正集》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中期(九八九——一零五二年)人,官拜参知政事。《通志》是南宋史学家郑樵所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一一六一年)年成书。蒙古人改元为亓,是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而且,改姓运动发自山西洪洞老槐树,此时我亓氏已从江苏淮安迁徙莱芜。因此三种由来从所文史资料记载看,均尚晚。不能说明与亓官氏关系,从他们的所居地,也找不出与我亓氏的联系。
再者,关于我亓氏与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关系,影印宋本《东观杂记》卷上载:“孔子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明代陈镐《阙里志?本姓》载:“叙梁纥求婚颜氏,祷尼丘,生孔子。(孔子)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生伯鱼。”今人孔德懋、李景明等编著的《孔子家族全书》各卷本皆称孔子夫人为“亓官氏”。《百家姓溯源》也载:“??????孔子十九岁结婚,妻子是宋国亓官氏女子。”可是,汉代以前的金石碑刻汉桓帝永寿二年《孔庙礼器碑》载为“并官圣妃”,三国时魏?王肃《孔子家语?本姓解》称“丌官氏”,宋代才始称“亓官氏”。“亓”、“丌”形近,音、义也同,尚可认可,“亓”与“并”形、音、义都较远,又无发现有文献资料详实记载,所以不好断言我们的祖先就是“孔子夫人之亓官氏”。可是,孔老夫人为宋国人氏,宋国的封地在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一带,我士伯祖迁自江淮,江淮正是宋国之地。我族先人亓因培在《姓氏考》中也有言:“今山东单县有二山曰亓山、丌山,单父实为鲁地,南连江淮。意者吾族之漆沮而山以姓得名欤。”又由此说来,我亓氏族与孔子夫人亓官氏又似乎不能说没有千丝万缕的连系。因此,我亓氏族出于亓、丌官氏之说,也不能断然否定。只能作为暂时阙疑。
总之。我亓氏的溯源还需后人加倍努力,深入寻觅挖掘资料,考证详实,以解众
人之惑为盼。
亓 氏 轶 闻
事情发生的年代不详,估计可能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时,我宁津亓氏人丁兴旺,发展迅猛。通过续修家谱也已同商河常庄老家取得了联系,而且每年带着秧歌队赴常庄上坟祭祖,坐着马车浩浩荡荡往来三四天。有些人嫌麻烦了,就说:“还不如把老祖宗起①到咱这里来呢,省得每年去。”“起①到咱这里来,说的轻巧,人家常庄让起①吗?”不知是谁想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偷!”于是,由亓长贤、亓天云等亓氏众人组织了几个年轻有力而干活利索的小伙子和一个比往年强有力的秧歌队,带着用具,正月初旬某天以早象往年一样向常庄进发了。并且做了周密安排,规定跑秧歌的听起②坟的消息,起②坟的起完坟并走出一定的路程后再给跑秧歌的送信,好全撤回来。到了常庄,起②坟的借着寒风在村外起②坟,跑秧歌的伴着锣鼓在村里跑秧歌,不知怎的,敲锣鼓的敲得特别响亮,跑秧歌的跑得格外有劲。真是锣鼓阵阵,笑语片片,热闹非凡。跑秧歌的跑了一场又一场,一场一场没完没了。尽管是大汗淋漓,也是久盛不衰。敲锣鼓的更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越敲越猛。常庄人纳闷儿了:这是怎么啦,往年不是这个样的?一时不知所措。突然,有人喊了声:“坏了!咱的老祖宗让人家偷去啦,别看秧歌啦!”人群“唰”的一下子散了。常庄急忙组织人追,追出了十多里路,到了沙河董村还不见踪影,就停下了。说:“别追了,追不上了!再说他们起①了去也是供着。”我们亓家人也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回到家打开包一看:糟糕,慌忙中把头给丢下了。特此又教人铸了个锡头,安葬在村西北角祖茔地。从此在商河常庄和宁津亓庄留传着“偷”祖宗的逸闻。
注:(一),关于事情发生的时间:⑴,可能是我们去常庄续谱以后的近几年里。那几年常庄赴莱芜续过谱,我们又去常庄续谱。据莱芜总谱记载,第五次续修是清嘉庆年间,而因兵乱没成功。第六次续修是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开始,十四年告成;⑵,我们六人(同泉、增泉、树功、树春、万才、俊祥)一九八六年赴常庄时,据常庄人讲,当年起坟的哪个坟坑直到文化大革命(公元一九六六年)平坟时,才被垫平,估计年代不会太久;⑶,亓长贤、亓天云是生于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中期的人。
(二),起:①同迁;②同挖
亓氏家谱世系图
第一世
士伯
生四子:勤、全、宾、世能。
莱有亓氏公始,卒葬于叔子流寓之羊庄西南,是为祖茔。明万历四十六年,九世孙诗教为撰墓表恭纪其盛。
第二世
世能
行四,生二子:胤、积。
相传远祖世居江淮,元末因避兵乱,奉始祖士伯北徙至莱而止,主东关裴氏家。后徙北锺徐村,既十里埠,又迁汶水南籍汶南保。卒葬于羊庄祖茔。初名四,故户名官亓四载之,尺籍至今存焉。六世孙恒省为撰墓表恭纪其盛。清乾隆四十一年阖族重立碑于墓前。
第三世
积
行二,敬先。
妻玄氏,生七子;辉、桢、端、正、雄、寿、俊。
卒葬于羊庄祖茔。明万历四十六年,九世孙诗教为撰墓表。
桢、端、正、寿、俊为一门,辉、雄为二门。
第四世
寿
行六,字文章。
生八子:松、怀、研、杰、伦、勉、志、恕。
墓在羊庄祖茔。
第五世
(始迁祖)
恕
行八,
生一子:渊。
《宁津谱亓氏》记载,恕祖原居武定府惠民县常庄(今商河县常庄乡常庄),明万历元年迁宁津,为宁津亓氏始祖。
墓原葬于常庄祖茔,后迁葬于宁津县亓家庄村西北族祖茔。
第六世
(第二世)
渊
行一,
生二子:复贞、复忠。
《莱芜七修总谱》记载,复贞居商河县常庄乡常庄,
第七世
(第三世)
复忠
行一,
生三子:邦直、邦显、邦维。
《莱芜七修总谱》记载,复忠居宁津县尤集人民公社(尤集人民公社人于一九七九年改为尤集乡,二零零一年合并为柴胡店镇)亓家庄。
第八世
(第四世)
邦直邦显邦维
因无资料记载, 三祖公谁生几子 名甚无可考查。
现存家谱只记载生有宏先、宏绩、宏真、宏道、宏儒、宏德、宏业、宏全、文魁、文才、文学兄弟十一人。宏儒、宏德、宏业、宏全、文魁、文才、文学七祖无考。
宁津县亓庄亓氏一族自此世分四支:
长支宏先,
二支宏绩,
三支宏真,
四支宏道。
(未完待续)
家谱修编后记
家谱是一家的家史,她能教育激励一家后代以家族世代人的经历为荣辱,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跻身于世界,成为发展自己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所以修编一部家谱是我多年的夙愿。
可是,因我是一名既教既农的民办教师,白天为本职工作在奔波,假期及礼拜天为自家农田而忙碌,实在是自顾不暇,心有余而力不足。族人几次组织续修族谱,都无暇参加。特别是二零零零年族人委派我去莱芜寻祖认宗,因忙于应酬学生考试,无奈也没能接受重托,深感遗憾。零四年,由于工作的繁重,长期而紧张的过度劳累,患病在身,告一长假养病在家。从此,如释重负,没有了工作压力,病情渐渐有了好转,身体得到了恢复,精神也有了空闲,而又想起了修编家谱一事。
再者,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国家在和谐稳定的政治形势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呈现了空前的盛世。随着国家的变化,社会的变革,经济的繁荣,人们也在变化,对以往只求温饱的生活标准不再满足,对生存中基本的条件物质生活,文化生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纷纷走出农村,汇入史无空前的人口大迁移的热潮。特别是青年一代,离开家乡,离开祖籍,迁徙到更好的地方,改变着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族后生也随迁移热潮,离开了家乡。为使他们牢记祖训,牢记宗族,牢记祖籍,在新迁居地精诚团结,发展自身,兴旺自我。并且要求做到发展不忘祖,兴旺不忘宗。于此,更加认识到修编家谱的重要性。于是,根据莱芜七修《亓氏族谱》、《宁津亓氏族谱》手抄本,以及对近几代先辈宗族的了解,修编了此谱牒,以示后代儿孙。
二十二世俊祥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