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氏家族>>
主编: 汉尚喜(13919151228)
副 主 编: 汉尚烈 汉尚斌汉光科
编辑: 汉光虎 汉武升
汉武龙 汉武平
汉玉斌 汉希武
汉春 汉晓明
汉尚泉 汉耀虎
责任编辑: 汉世辅 汉民
汉世贵 汉武旭
汉光 汉玉春
汉晋堂 汉敬元
汉尚城 汉育民
编审: 孙永乐 金光华
张源清 周永良
汉得元 汉连丰
汉焕 汉世相
汉育宝 汉永祯
汉敬仁 汉铎
山东日照:
汉国萃 汉宝德(台湾)
汉继周 汉敬德
山东日照〈汉氏宗谱〉序
(一)
民间过去有个说法,叫做南有王、谢两家,北有崔、卢两家,他们这两派四家都以自家形式高贵瞧不起其他的姓氏。如果追根溯源,还是由于姓王和姓葛的两家,都说自己的姓在先引起的。(注:王谢、崔卢皆为六朝时的大族。)刘禹锡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苏东坡有诗曰:"闻道一村唯姓,不将门户买崔卢。"其实,在我们中国,都是炎帝的子孙,都是黄帝的后代。就像元稹、白居易那样的一代才子,不是与生俱来的道理一样,任何一个姓氏,只有培养出自己姓氏的杰出人才或代表人物才能保证自己的姓氏传宗、宗祊不废。(注:宗祊即族庙。)传说刘邦是帝尧的儿子,从小手相就注定长大以后能成就大业。公元183年,刘邦灭项羽在汜水之阳称帝,建立汉朝,称西汉。至后来的东汉,再到五代十国的前汉、后汉、南汉、北汉。我国古代的姓氏基本上都随着国姓或随着村姓。听他姓什么大体上能知道是哪里人。我们姓汉的,最初出自哪个地方没有记载。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况是,汉氏原住东海县,明朝初年汉氏迁来日照,以农为业,未修过家谱。汉景肖以及侄子汉学海、孙子汉淑瑗开始儒学治家,教子习文。他们深知随着年深久远,汉氏家族人丁兴旺。因此,他们下决心修订汉氏家谱,把汉氏的昭穆(注:昭为宗族的奇数支,如三支、五支、七支;穆为宗族的偶数支,如四支、六支、八支。昭再左,穆在右。)从祖辈到后代一一列出。我与汉氏家同村,邻墙邻门。我听老人讲,汉家的人四百多年来尽忠尽孝,家族团结,而且汉氏家族中也有不少读书的人,大都也是出类拔萃的。我相信,汉氏家族中一定有超群的人才出现,为家族增光,为邻里增辉。
清.道光26年郑勖士
《汉氏族谱》序
(二)
我们现在学习诗书,为的是要了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情世故。但是,要了解一个姓氏的宗族辈分,不能只看一个家庭的昭穆,否则,这个姓氏的家谱连源头也找不到了。我们汉氏家族,从江苏东海迁来山东日照,世代贫寒,很少有读书识字的,加之清朝乾隆末年饥荒严重,汉氏先辈的祖坟都变成了荒丘。但是,我们的祖先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他们的灵魂还活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整体看着这些坟不象坟的荒丘而无动于衷,难道不问心无愧吗?鉴于此,我于道光二十三年秋天,与本族各家商量决定,各家节衣缩食凑出点钱,即是在我们村前栽上棵杨柳树,把已成荒丘的祖坟重新添上土,春夏秋冬烧香上供,这多少也寄托我们敬念先辈的一点区区心意。事实上,今天还健在的大爷、叔叔以及兄弟们都是我们汉家的后代,虽然支派不一样,同出于一个祖先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我们的先祖叫什么名字,他是如何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些谁能说得清楚呢?光说我们汉家都是庄嫁人,毕竟也有一些读书识字的,想到这些,能不自愧吗?回顾我们汉氏家族在日照皋陆聚居已经四百多年了,我们的祖先虽有家谱,也早已散失了。我们今天想要知道汉氏家谱的世袭,唯一的根据就是从我们历代先祖的墓碑上知道一些。但是,通过这个途径了解的,即使加上老年人的口述,也不过能理顺几世几支,更详细的却不得而知。像现在这种兵荒马乱的社会状况,时光一天天流失,我们实在应该抓紧时间把汉氏家谱修订起来。鉴于此,我于道光二十六年腊月修成此谱。在此谱中,已经明确是几世几支的,详细录入;不明确的,暂不录入。修谱完毕后,又认真进行校对。这样的若干年以后,等我们的后人在看这份家谱的时候,也会象我们今天推算祖先世系一样,他们对自己是几世几支定会很清楚的。达到了这个目的,也算是对我们汉氏家族的一份贡献,当然这点贡献是微不足道的。
清.道光二十六年
十五世汉
《汉氏家谱》序
(三)
自司马迁写《史记》、班固写《汉书》开始,在正文之前,先写一序言。就算到了宋朝的欧阳修、苏洵也仍然是这样的。我写这篇序文也算是仿效了他们的作法吧。我们汉氏家族,自明朝从东海迁来日照若干代以来,都是小门寒户,家谱无所查考。即是从先祖的墓碑上记载的,仅上溯到康熙年间,而且也是残缺不全的。现在由我们这些小辈的人修谱,又要考证,又要秉笔直书,实在是困难啊。当年我的哥哥汉自香为了修家谱,终日到各地各家采访调查,但最终也还是没有把家谱修成,含恨去世。从我哥去世到今已经十多年了,特别是经过兵乱和战火之后,又有着这么多不遂人意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天气,夜深人静的时候,从破碎的竹箱中捧起我哥未写完的家谱底稿,一种有负于兄长和愧对祖宗的心情直使我泪流不止。现在,汉氏各家重提续谱一事,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我们汉氏家谱修好,使我们汉氏家族一代代地续下去,大家希望由我来完成此任。哎!请大家想一想,对一个相隔很远的人,没看他的形状而想知道他的样貌;在很远处只听见一个人的声音,就要判断他是有病无病,这是很难做到的啊!现在修家谱,几百年之间的事情要想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使何等难啊。由此想到我的兄长,为了修谱,废寝忘食,一直到后来病魔缠身人在努力撰写,只恨我却未能帮兄长一把,以致使兄长家谱未修成就含恨去世,我确实愧对我的兄长啊。现在,汉氏家谱总算写好而且装订成册了,对这份家谱,如果认为有参考价值,希望能很好的保存,如果认为没有什么价值,可以不必理会。
汉氏家谱修成,昭穆详列左右,从此,不仅可以告慰我兄在天之灵,也可以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沿先辈足迹,有据可查,这也是我的最大愿望。
光绪九年
十四世 汉自淑
《汉氏家谱》序
(四)
自古以来,凡知书达理的人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想详细了解一个家族的情况,恐怕也就是祖孙三代。过去,黄帝、诸侯是通过传国来传宗接代;普通百姓则是通过续世列支传宗接代。以传国来传宗接代的,一旦国家灭亡了,国就成了他们的姓氏,三代以后,也顾不了那些近支远支,都变成了普通百姓的姓氏。汉朝灭亡后,一般都改称自家姓刘。我们汉氏家族是明朝初年,迁来日照皋陆,世代以农为业,很少有读书识字的,也没有系统的家谱,现在修的家谱,也只能往上追溯到九世一个叫汉云儒的先祖。在祖辈的墓碑上记载的康熙年间的汉增锡、汉增泽、汉增成、汉增光、汉增杰、汉增应、汉增节等先辈,都是十世。汉贵 、汉、汉廷香、汉廷魁诸先祖都是十一世。但是他们这些先祖,究竟是哪个支祖的,就弄不清了。在日照县志上有个记载,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汉 的,他老婆一胎怀上了三个男孩。我们在邻居家的文书契约中了解到,在万历年间有叫汉振贯、汉云起、汉云韶、汉云腾、汉云智的,汉振贯属于哪一世哪一支弄不清楚;汉云起诸先辈大概应与前面说的汉云儒同辈,属于九世。在这些先辈中,他们有的后来从日照迁到辽宁 州东关仲家店、母狗塔、天桥沟居住,其十二世汉世清与我先辈同排一字,十三世则是汉杰英、汉彩忠,十四世是汉荣刚、汉荣强、汉荣利、汉荣福、汉荣春、汉荣宽、汉荣方、汉荣权、汉荣顺、汉荣发、汉荣太、汉荣善、汉荣宁、汉荣智。从日照迁居辽宁,虽说世次都很明白,但因为居距太远,不可能详细记载,作为后人续谱时参考吧。
_____
年月 日
十六世汉奉缥
(五)
贺寿的帖子
尊敬的老寿星乐亭先生、汉荣庆老兄(姐夫):
我国古代曾有个传说:尧和舜在世时,选定吉日,推举禹,禹率五老之星观河,河神把河图授给了禹,讲明了如何治水的问题。周文王曾梦见上帝送给他人世间最珍贵的九件器物。现在我们乡民百姓所以一致都很尊重您老人家,不光是因为您的年纪大,还因为您的品行好,学识高。人们常说:一个人要想过实裕的日子,首先要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品行好,就能一生平安吉祥,因而也就能健康长寿。您的一生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经常心悦诚服地说:乐亭先生品行好.名声高,不仅亲属仿效,而且对乡间邻居也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些都是您的善良美好的天性决定的,绝对不是为炫宗耀祖,也不是希图什么回报。一个朴实厚重的人,不仅自己有福,也定能受到广大邻里的拥戴,这是真理啊。先生老成器重,气度伟岸,不光是长者羡仿,而且远近乡里都赞不绝口。先生光明磊落的为人,衣冠整齐的穿戴,讲究礼节的习惯,善于为子孙后代谋虑的家风,特别是您终生支持兴办乡学,实在是令我们佩服之极啊。人们都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赐,可是能得到的没有几个。今天,在您八十大寿的欢乐时刻,我们和乡里同仁欢歌跳舞,举杯同庆,共祝您大年之享,永远健康。
愚弟尹宅西
侄 康武 拜贺
道光岁次丁未年农历十一月
清晨--张注
《汉氏家谱》序(六)
我听说《尚书》第一篇《先典》中,明确告诉我们:能明白仁义道德的人,就应该与自己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九族和睦相处。在九族以外,同姓的也还有,只要不是一个宗族,不管他们蕃衍兴衰,没有听说要与和自家人一样相处的古训。所以说,宜亲与不宜亲,是自古就很明确的。我还听说《论语》中对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问题,也早有论述。孔子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个传统和美德推广到政治的圈子里,那也就像我在从政一样了。当然,本族兄弟,外族兄弟,应当有不同,宜孝则孝,宜友则友,辈份和友情不能混同。数千年来,不管是做官的,还是为民的,包括帝尧,孔氏家族,也都是追本溯源,续立家谱的。在续家谱的事情上,常见的弊端有二:一是贪大求全,结果不该进谱的也续进去了;二是一味的求真求实,结果是一些应该进谱的却漏掉了。常见到一些名门大户在续家谱时,都要看一下进谱的是否与自己齐门,是否该进。有的在数千里之外,听说在一本姓的家族,是世代做官的名门旺族,就不怕辛劳,千方百计地跑去攀高结贵,然后再到处夸耀,至于是否真的是本族,则完全不管,这纯粹是借续家谱来骗取所谓荣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清高自守,防范过度。就如有的家族若干年后,子孙很多,其中有的家境不好而迁居他乡,父母去世后,家谱渐渐失传,年深日久,更无从稽查了。作为我们续写家谱的人,对这种情况是很痛心的。所以说,续写家谱,应该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绝不能和我走的近就写出进去,和我有成见的既是本族的也不写进去,那样,不光本族人不满意,连外族人也会讥笑的。我们汉氏家族,虽然有的家境贫寒,有的家境富裕,但聚居在这里已经数百年了。我翻阅汉氏家谱,修订的非常详细明确。现在,根据三十年一修家谱的祖制,汉氏续修家谱,不扩大规模,整个修订工作由汉氏族人统管。近日,汉氏先辈嘱咐让我代为写一序言,我乃根据前人的教导,而加以引伸,议论,润色,尤其是帝尧的亲睦之义,孔子的孝友之风,对每一个续写家谱的人来说,都是应该认真遵循的。一个家族,建立自己的族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子孙繁衍,支派越来越多,而且生老病死,搬家的,迁移的,如果没有族谱的明确记载怎么能行呢?特别应该明白,我们的祖宗起始创业是多么艰难,他们总是谆谆教导我们要创业有成,要传世有续。但是,就像上边说的,现在有的家族几十年不续家谱,再续家谱时不知从哪个支派接续,于是,就找一个同姓当大官的作为谱首,然后以次下续,这样作的后果,不是该进谱的没进,就是不该进谱的却进了,势必让世人讥笑。其实,作为续家谱,前代的祖宗能写到哪一代就实事求是地写哪一代,不知道的不写,这是合情合理的;近代的系支,大都在世,有的即使已故时间也不长,这些则应该详细续写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做,族人拥护,世人佩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家谱,就是这个家族的家法,只要遵循谱序,这个家族就肯定能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渐繁衍,逐步兴盛。至于个别不遵循家谱的,那种人总会有的,就没有必要再去说些什么了。
卜维本一九三四年
重修〈汉氏家谱〉序(七)
我国古代典籍都认同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有知识、有礼仪的人,都是不能盲文祖宗的,忘记了祖宗,那是最可耻的。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上,对汉族人的居住分布的各种说法。但不管几种说法,我们汉氏居于汉族,这是确信无疑的。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有的以国为姓,有的以地为姓。我们汉氏自万世统谱以后从未改动,一以贯之。我们的始祖,从江苏东海迁来日照皋陆,已经居住五百多年了,初始年代,我们汉氏子孙相承,辈份明确,世系支派有根据的,只到了作世时,由于战乱,我们的族谱毁于战火。靠追记的办法记明祖先的世系,确实是件遗憾的事情。然而,毕竟是树有根、水有源,经过我们的前辈的艰苦努力,我们汉氏家谱又被完整的修订起来了,前世后世,长支次支,十分明确。打开家谱一看,祖宗各世历历在目,可以真正体会到祖宗为我们这些后人考虑的是多么周到。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实在有责任遵照祖宗的遗训,把我们汉氏的家谱认真地续修起来。今年春天借扫墓祭祖的机会,把整个家族集中起来,开了会议,提出重修汉氏家谱的事,大家无不拍手称道,一致拥护这个决定。于是,组成班子,进行调查,开展工作,很快把我们汉氏的族谱续修起来了。我们汉氏的族谱,虽然比不上《论语》《史记》,但它可以使我们汉氏家族后世传承,万世不灭。
汉氏十六世奉缥
一九三四年
重修〈汉氏家谱〉序(八)
人都是父母所生,因此,人与人之间都有本支之别,有亲疏之别,而且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即使人口再多,家族再大,也仍然越不出这个浅显的道理。所以说,善于把一个家族的族谱序规规矩矩地记载下来,不使家谱混乱,这是维系人类繁衍生息,世道进化的基础。话虽这么说,如果族谱中断,后人无本可考,单凭对祖宗的一片孝心诚意,仍然是不行的。所以,续写家谱,把世系列明以使家族有一个统一的称谓,肥、昭、穆,辈份排法以使本支有所区别,把先辈过世的日子记下来以唤起后人的感怀,把本族的重要德行录于谱上以便后人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家族,如果都能这样做了,要纲有纲,要目有目,不管人口发展到多少也不会乱散的。如果全国都这样做了,不管是从政之人,还是市井之民,都会井井有条的。当年周朝如此强盛,主要一点就是把族谱用宗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有史可查的。我国后来的汉晋唐宋等朝代,虽说官家不再掌管族谱,族谱变成由私家编篡,但编续族谱的基本宗旨是没改变的。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家庭不变,家族不废,国家也循循发展。但是,自从政局变法改革以来,一些浮躁之徒,不分你我,不分是非,随声附合,以为我国传统的礼教道德都应该废止,一切都要照搬西方。于是有的人高喊废除家族观念,这实在是妇人见识啊!难道这种人真的可以把自己的兄弟儿子和邻居家的兄弟儿子一样看待吗?难道真的拿个管子看宇宙就能什么都知道,把地处天南海北的胡虏招呼一声就一切平息了吗?这是不可能的事。
宋朝的曾巩说过一句名言,叫做法应适应形势的变化,但法不能将就不同的人。做为族法的家谱,不光可以排辈份,讲孝道,崇尚和睦相处,载明纲纪人伦,而且可以使传统的道德礼仪发扬光大。可为什么竟有人竟反对续写家谱,连原有的族谱也要统统废除,难道就没有一点怜惜之心吗?目前国家的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不能说与这种论调的就不后怕吗?汉诒亭先生是一个敦厚朴实的人,他现在主持重修族谱,写成后,嘱咐让我写一序言,汉氏家族迁来日照已经四五百年了,起初以农为业,到十几世时汉景萧先生,人口渐多,开始创修族谱。到今天,汉氏家族更盛,有为农的,有读书的,各操其业,和睦相处,乡邻四舍无不称道,足见其家谱的重要作用。现在,政局混乱,礼教被夷,但汉诒亭先生处此之际,为传统礼教继往开来,真是有胆有识之人啊。我作为一个族外人,中心祝愿汉氏家族昌道德,典礼教,日益昌盛,并影响乡里邻居。我更祝愿汉氏族谱有朝一日能登上国史,作为世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欧阳修在为唐朝宰相传作序时说:任何一个家族的盛衰,虽然要看他的功德厚薄,但他的子孙后代也是很重要的。我对汉氏寄予了厚望。
以上就算是我写出的序言吧。
郑培稷
一九三六年
《汉氏族谱》序
(八 .终结)
看书读史的人都知道,忘记了宗祖是最耻辱的。自上古以来,就有汉族。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天下,各类姓氏有的随国姓,有的随地姓。自尧舜至汉晋,<<百家姓>>,<<千家姓>>中并无汉姓,但是我们汉姓在明<<万姓通谱>>中是有据可考的。我们家的祖宗自东海前来皋陆,已有五百多年,子孙相继,辈份明确,但由于战乱,八世以前的家谱已经失传了,这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为了使我们汉家祖辈分明,谁为主支,谁为次支,谁为再次支,所以前辈苦心诚意续成我们的家谱。数十年后,我们再来看这些家谱,就像在眼前一样,足见先辈待我辈之厚。为了继承先辈的作法,我们于今年春天召开了全族的大会,决定重修家谱,各支听说都是很高兴。我们这样做了,便可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的家谱虽说比不了孔子的家谱,但可保证我们汉氏后昆传承有续。
1934年
日照〈汉氏族谱〉序
史称南有王谢,北有崔,各以门阀自高,蔑视他族,此王葛两家所由争先后之序也,然炎黄之苗裔实满中州,而元白之才华非由天性,必其家有杰出者方能保姓受氏以守宗,世不废祀,粤自帝尧长子监明以手文为刘氏,福泽延长,绪垂两汉,唐宋开分据南北者又各数世,古姓氏谱或以国、或以邑,皆可吹律番音以知其郡。吾邑汉氏其何郡何传而其出自诸汉定非郭之传,疑比也,明初自江南之东海,迁居照邑,皆务农业禾昌家乘。今汉君景萧与其族侄朝宗族孙淑瑗,皆以儒术治家,深恐世远年灭,支分派别安在臭味之不差池乎?原因流以溯源,垂颖以顾本,序其昭穆,勒为谱牒,庶可上追御龙唐杜以共垂不朽矣。予兴汉氏居同里,开声相应,气相求者畿四百年,稔知诸君之革薄从忠,敦宗睦族,其后嗣读书者亦各美秀超群,早崭然见头角,吾预卜其家必有以绵后福於无穷,且并能增辉於邻里也。
(甘肃日报社原主任编辑汉国萃先生原谱序保存)
致榆中汉氏亲族
历史是一面镜子,永远是人类的指路明灯,鑑古可以知今,鑑往可以知来。榆中汉氏家族认真探求家族渊源,姓氏根由,祖宗经历,成就与贡献,以便后人继承发扬光大,是完全必要的。可喜的是,所有这些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循此向前,持之以恒,以科学的精神,不懈的追求,并借重现代信息科学,广征博引,拨开迷雾,找出历史真象,必然为期不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化堂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与创新,有极强的生命力,足以成为新时代的敲门砖,成为下一代进入信息网络时代的一条便捷通道。由此过渡到家家有电脑,人人能上网的崭新时代,必定为期不远。
希望全国各地汉氏家族逐步取得联系,加强历史的谱系资料的搜集研究与交流,并扩大规模、范围,作到科学化、系统化,并共享研究成果。
山东日照后村乡汉皋陆村汉国萃(八十三岁)
二00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于甘肃日报社
(手迹保留)
尚喜兄:你的来信和你的博客我看了,对你为汉家的努力表示感谢.
我们汉家从东海迁来是不容质疑的,日照说的东海是江苏的赣榆,日照的老祖先都是从那里迁来的,因元末战乱及几次农民起义,加之倭寇,日照及山东半岛几近赤野.因为我们的始祖先迁来日照,后从日照又开始迁徙.但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是从赣榆的东海迁来.传说中我们的祖先是兄弟三人迁来日照,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又迁徙走了两个,其中一个又从日照迁到了东北,续谱已经查找到,一个我们这边没有找到,没有找到的就是榆中汉家.尚斌老兄来时,对这点深信不疑.
具体情况你可以联系汉继周,wzly777@163.com
汉敬德
尚喜老兄:你好.
今天继周老兄从临沂回来,找到了他早些时候译的我们族谱的序言,我匆匆看了遍,但因我没有原稿,不敢妄自改动,只能原封不动的给你,请你参考.过几天我们将族谱的序言用数码相机拍下来给你.并将62年的序言也一同给你.
汉敬德
尚喜你好:
从敬德老弟那里知道你为了我们的家谱费了不少的心血,我作为汉家的一员非常高兴也感谢你,你对我们汉家祖史的挖掘.整理,贡献后人是不会忘记的。
我叫汉继周现在在山东临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我原来在日照04年交流到临沂的,尚斌到日照的时候我及陪同,日照这边的家史我都和他交流了,并把这边的家谱也给了他,不幸的是他走了,有些资料我这几天整理好后给你发过去。
欢迎你来山东并向那里的老少爷们问好!
我手机号是13953988516,办公室是05398138996
尚喜老兄:实在不好意思,叫你久等了.
汉继周我老兄明天从临沂回来,我尽量快的给你寄过去
因种种原因,我们这边修族谱还没有开始,现在对我们族的渊源最有发言权的是汉宝德老先生,他住台湾,解放后没有回来过.我希望你们通过甘肃他的家人和他联系,一是希望他能给我们的族谱留下墨宝和对后人的启示,二是让他再肯定我们的渊源.
汉敬德
.
尚喜本家:
很高兴看到你的来信.因为时间紧你发来的关于我族的有关内容没有细细敬读,但粗看了一遍就感到崇敬和伟大.更感到高兴的是甘肃汉家早就着手开始整理和挖掘汉家的族谱,是天下汉家的一大盛事.我们2002年商量筹备汉家族谱编写事宜,但因倡导者汉存乃2003年到东北突发脑溢血病故,病故时他刚刚退休,又因积极倡导者汉为厚疾病缠身,所以续谱之事暂时搁浅.以后一直想实现愿望,但讨论几次都因公务缠身,没有结果.
我们这边的汉家,早前的族谱已失,只有60年代续写的,前言部分我们已将其翻译成了白话文,现在我还不能给你发过去,因保存族谱的我的老哥调到临沂市质量监督局任副局长,只能他回来后再给你发过去.见谅.
在60年代这边的续谱中没有关于甘肃汉家的记载,可能因为当时调查没有深入或有疏漏,也可能年代久远,我们的祖先没有想到.但无论如何,我们这里老人流传的一句话:"天下汉家是一家"应该是真理.当时汉尚斌来日照时和他讨论了有关问题,但因其病逝较早所以没有继续和甘肃汉家交流,去年我在搜索材料时,发现甘肃有一个叫汉敬德的,我随即给他写了信.但他没有给回信,当时我认为我们以后会失去联系,今天突然接到老兄你的电话,并发来了汉家重要的资料,我们终于又可以继续联系了.失散500百年的血亲又相聚了.
我们现在汉家的发祥地叫汉家皋陆,分三个村,分别叫汉家皋陆一村\汉家皋陆二村\汉家皋陆三村,都住居在一起,75年因发大水,老庄进行了搬迁,原来的老村的历史痕迹也随之消失了很多,台湾汉宝德家的祖居也没有了.
因下午我开会,有时间给你写信.祝汉家族兴,渊源流长.
我现在在日照市东港区卫生局工作,任副局长.有时间请老兄你到日照来
汉敬德
尚喜本家:
看到你发来的邮件很高兴.
我们正在研究你发来的材料,但时间要长一点.我的想法是我们要把我们的先祖考证的比较准确,国萃老人是我的上一辈,他的辈分的用字应该是"维"也有写为的,可能是因为战乱,表示抗战的决心所以用了现在的名字,我的辈分用字是"德"或"继".到我这辈是十九世.
汉敬德
尚喜本家:
我们是十九世一个辈份,我是62年12月21日出生,不知道你大还是我大.
你发来的榆中汉家族谱序言我正在研读,并准备找部分老人了解情况,因为我们日照的族谱在汉继周那里,他现在在临沂,所以只能过一个阶段给你发过去.
我们汉氏的渊源,是我们必须研究的,有待考证.日照汉氏族谱显示我们是明初从东海(江苏赣榆)来的,是哥三个.都落户日照汉家皋陆,以后又走了两个,其中一个地名我忘记,在续谱时已找到,一个没有找到,谱中明确:"说留待后人查找",说的就是你们榆中汉家,当时汉尚斌来时看到这句话断定榆中汉家就是从日照去的,从现在的世系中也可以反映出.日照和榆中汉家的始祖是一个辈份,江苏赣榆有个村名叫汉家堡,70年代还有一户姓汉的,我们的老人曾经去查找过.如何从江苏赣榆来日照,据老人讲有三种说法,一是大迁移来的,一是逃荒来的,一是从军来的.但现在考证从军的说法比较切合实际,我们日照汉家皋陆的东13里路就是汉代的日照县城,2003年考古挖掘出了汉代王墓和娘娘墓,是当年中国考古第5大发现.并有烽火台(现在的地名叫烟墩岭)烟墩岭的周遍就是大\小古城(村名).我们村的东10里路是将帅沟(村名),因驻过将帅而得名,将帅沟的南面就是日照最大的一条河,古代是直通海的流域,80年代以前还是沙漠.我们村在河的南面.皋陆地名的含义就是沼泽地里出现的高台,说明当时我们村的东面都是沼泽地,同时我们村是过去日照东西走向的交通要道,适合驻军.从村名中也可以发现,我们的先人是有相当程度文化的,没有文化不可能起这么个有文化的地名,有了汉皋陆我们周遍才有了丁家皋陆和辛家皋陆.汉国萃老人家的先人当时是我们村里最有文化的,可以说的地主,解放前去了台湾,解放后他们家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汉国华及汉宝德没有回来过.据说汉宝德今年可能要回来.他们的辈分为什么小,就是老人说的富小辈.从汉宝德的回忆录中可以发现,在他的记忆中汉家皋陆还是比较繁华的.
现在我们需要考证的是:汉姓我们先祖居住在江苏时就使用了,是为避难改的姓,以后又从军来到日照.但为何他们哥三到日照汉家皋陆后又分开.不得而知.从你们的考证中是少数民族,在日照的谱中也有一句说是少数民族说.但我们的祖先在使用姓的时候一定是有原因的,但这个"因"是什么.只有把我们汉家的渊源弄清楚了,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做子孙的义务和责任.明\清石碑的出现,使我们有了依据,进一步考证.用排除法排排看看,到底那一种说法更确切.日照汉家修谱工作还没有启动,如果启动我们可以互相认证和借鉴我们的成果.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这里正好下雨,没有事在家里,我只是把我的一些想法写给你,日照汉氏族谱我也只是粗略的看了几次,没有很深的研究.因为我们的家谱能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也很珍贵.不到修谱启动时不会让人去动的.过几天汉继周回来我把序言给你发过去.希望你有时间来日照,我们几个前天也相约抽时间到榆中文化堂去拜遏,但何时成行,我也不知道了.但我们族人一定会见面的.
汉敬德
《汉氏家谱序》
物的根源是天地,人的根源是祖宗。祖宗是后辈的根源。要使后辈人知道自己的根源所在,即使住址迁移千百次,而然能清楚的知道祖先的本支、旁支繁衍情况,就必须要修族谱。
榆中汉氏,是明朝弘治年间迁到榆中的,自此以后,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而且代代都有作官为宦的,如继业公,曾经做过县令,且有显著政绩、鼎调公做过将军,立有战功。这些都是后辈人值得骄傲的。汉氏原来的族谱由于遭受兵灾被烧毁了。清同治间,回民造反,地方遭到严重破坏。廷瑞公先祖以上因世代沧桑巨变恐怕无法考证。万清公是武解元出身,百川公是武庠出身。我在榆中小学任校长时,就和他们交往甚厚,以后因联姻关系(按:万清孙女嫁给徐步瀛长子)成了长辈。
民国十七年春(公元一九二八年)让我给汉氏家谱撰写序言,我深感自己学问浅薄,不能担此重任。但他们坚持让我来写,无法推托,只得在家谱的第一页上写上几句话,对此深为感慨。
我国一向重视家族修谱以传后世,这实在是一件好事。但是自从欧洲文化傅入东方,贬低家族而主张国家主义。这样以来,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冷谟了,宗族观念更是淡薄了。万清、百川诸公有感于此,立志修谱,以表答上对祖宗的敬忱,下使同族子孙团结友爱的期望。
我有机会在二公家作客,亲眼看到他们家良好的道德风尚,写了以上这些大概情况。希望后世子孙不要忘记修谱的宗旨,增强宗族团结,永不做挑拨离间有悖团结的事,这实在是修谱诸公的殷切期望。
前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徐步瀛敬撰
汉氏二十世孙汉育宝译意
流 金 岁 月
----序言之一
汉氏十八世孙 汉连丰
天运2000年重阳节,汉氏有志之士在兰州市榆中县下汉村发掘出土了“大明故四川资县典史汉祥公之墓”碑、“皇清例赠耆寿汉良辅之墓”碑等五尊明、清祖碑。
明、清祖碑墓表告诉我们:汉氏始祖汉转轮于明代弘治年间(1500年)定居金县,是“元末世乱,流入中原,因以汉为姓”的“嵩山沦落人”后裔的一支,“其先祖山后人,元灭金时,是大金朝女真苗后裔”。
汉氏先祖“嵩山沦落人” 昭迁从军揭杆抗元、转战山东,始祖汉转轮于山东半岛从军经河北、山西、宁夏贺兰山转战到金城解甲归田定居金县兹土,与南周村周氏联姻生子起名汉寻(意为寻祖返籍)。
三世祖汉祥,字廷瑞,器宇魁梧、读书博学,享遐寿七十有三。其夫人周氏具有淑德、重桑梓、育男汉儒、汉书、汉淳三人、育孙男择其俊秀者汉瑜、汉丰、汉德、汉庆、汉福五人。其为汉门育才建业,功高德美。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辞世的汉良辅(十世祖)君,是汉氏三房鼎霄公长子。君少年好学、入国学深造,知书达礼、尊老爱幼。君出祖荫之德,为光大汉氏门第,君收族联谊,承继二房,惜已故俩胞弟良佐、良弼和堂兄良志为国捐躯早亡,抚孤侄汉洁、汉卓(三房)堂侄汉渭(大房西大门)、汉浴(大房东大门),如同己出。关爱侄孙,族孙个个成材,成家继业。抚孤育孙之举,有口皆碑、其德不朽。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族谱。从十一世起榆中汉氏三个房头各立门户、分续家谱、人丁兴旺、家业有继,功归良辅公也。
明、清祖碑的有幸发掘,对我们子孙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提供了难得翔实的历史资料。也使清同治元年因“花门事变”被焚《汉氏宗谱》及大、二、三房分谱和“文革”中被毁的“祖先图”、先祖名讳、家族发展史得到了填补和充实。我深感先祖对族别演变的奥秘、“因以汉为姓”的重大选择、神秘莫测的宗祠轶事、叹为观止的民间传说、可歌可泣的故里亲情、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将我们引入永垂千史的流金岁月。
千秋浩荡大金国女真族之魂七百年前元灭金以汉为姓转战榆中五百年沧桑岁月路汉氏先祖后继有人,祖荫之德满堂生辉。村落由故居尕汉家庄尕先后扩展到上汉家庄的西大门、东大门;下汉家庄的后水沟、大涝坝沿;中、上庄,三大支系瓜瓞绵绵,人才辈出,兴旺昌盛,嫡孙已传二十三代,现汉氏门中七世同堂,四世同堂之家老有所养,少有所学,最为鼎盛。
为弘扬汉氏文化,天运2000年腊月24日,各支系子孙联谊捐资出力敬设 “汉氏文化堂”。将明、清祖碑供立堂中,奉历代祖先之灵位于堂。让经历无数风风雨雨、曾遭劫难的祖碑得以荫庇,在新世纪得到升华。让历代老祖先,在后裔敬拜中含笑安息于九泉之下。
子子孙孙供奉祖碑,敬拜先贤,是对祖先历史文物的保护;是对源远流长家族历史重要见证的续存;是对光辉灿烂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珍爱;是对显现老祖先们聪明睿智文化宝库的继承和学习;也是对绝不可再生的历史宝贵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
这次考证祭祖,得到了嵩山沦落人后裔、山东日照市汉皋陆村汉氏十八世孙、甘肃日报社原主任编辑、现年八十三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汉国萃先生的亲切教诲,并撰写贺词、提供有关资料和亲切指导;还承蒙甘肃省新闻出版专业、县志办副编审孙永乐先生;县档案馆、博物馆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谢意!
今唯一健在的十七世八十三岁高龄的汉得元父辈,含泪眼望出土的座座祖碑,语重心长的嘱托:“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要保护好祖碑,弘扬先祖历史文化。”晚辈深感肩负之责,今天看到儿、孙、重孙、玄孙、来孙、昆孙们对历代先祖有深情孝心。大家都感欣慰。
思绪万千故乡情展望家乡子孙富 七十六岁的我退居在家,有缘学习、研读祖上遗留下的墓表、铭文,品味先祖可歌可泣的事迹,悟知人生,实为幸事。值此,也衷心祝愿子子孙孙学习、弘扬先祖优秀文化,茁壮成长、事业有成、幸福安康!
有感于此,是以为序。
2001年重阳节
《汉氏家族》
——序言之二
汉氏十八世孙汉焕
家谱国史,其理一也。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以敦教化,以求发展。岁月悠悠,天海茫茫,序我家谱,望我故乡。千年史料,知我汉姓,原系女真后裔,祖碑所载,谓山后人。即太行山之北也,今河北燕山。千年悠史,原并大金。元灭金时,先祖死里逃生、 以漢為姓,流入中原,有至嵩山习武强身。揭杆抗元,又至山东半岛。
五百年前,始祖汉转轮公,始迁榆中。至于先祖何取姓汉,有取完颜阿骨打汉日文之汉意者有取汉族之汉说者,诸论皆可取也。
公元2000年出土的明代祖碑墓表,又为我汉姓确史,乃知榆中始祖转轮公,为“嵩山沦落人后裔”,由山东东海诏迁从军转战而来,时为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500年),始祖转轮公定居“城南四里”今之城关镇下汉村,与南周村周太夫人婚而生男,是为汉寻公。寻公生汉祥公,是为三世祖。三世祖汉祥公“字廷瑞”,经“三考”任大明四川资县典史,器宇轩昂,体态魁梧,博览众经。与其伉俪周太夫人善教子辈,共培众孙,以是三男五孙,皆称俊秀。此时汉门人才济济,传为美谈。三世祖汉祥公功高德隆,成为后人楷模。绵延而至清乾隆年间第十世祖汉良辅公,是为我汉氏奠定三支基础之功勋。良辅公为三房鼎霄公长男,次为良佐公,季为良弼公,因二房九世祖无嗣而由他承祧二房,良辅公之盛德,碑记盛赞之。
良辅公少年好学,后入太学深造,尊老爱幼。逢大房族兄良志(是鼎霄兄的之子) 、三房胞弟良佐、良弼早亡,良辅公忧大房堂侄汉渭、汉浴、三房亲侄汉洁和汉卓,他抚孤如同己出,完家宛如己子己孙,使其个个成才。亲亲一体之心,眷眷一脉之情,有口皆碑,名闻遐迩。
良辅公为光大汉氏门庭,恢弘诸兄弟之族望。他生男汉滋,乞天佑之,策划主持于十一世起,使三支系各立门户,分续家谱,良辅公之功业。数典念祖,昭世后昆,实称大焉。
五百年来,汉姓村落,由尕汉家庄起始,绵延向上,继至下汉,更至上汉,遥望上下五里村居,今已至二十三代,三千余口,郡望是称,名重金县。
观我汉姓家史,先祖创业惟艰,顺天应时,昔日勇于畋猎耕战,继而耕读传家,诚信为先,故有明清两朝文臣武将济济之盛,亦有民国以来新秀硕学之繁。步入新世纪,汉姓隽秀之辈,进入政坛中之高位者,引领学科带头人者,荣受全国嘉奖者,屡见不鲜,若众星之灿烂。
为振汉姓家族雄风,遂于庚辰岁末,隆重敬建“汉氏文化堂”。 三大支五房(西大门、东大门、中上庄、后水沟、尕汉家庄)后昆齐集,祭我明清先祖贞碑,以怀我先,以教我后,以传久远。文化堂地处故居,与村中下汉学校居中轴一线贯穿,确有重教兴文之象,培养人才为先之意。原有家谱,虽遭灰劫,幸存数碑,少长欣然。春荣秋肃,良辰美景,红颜鹤发,同心结伴,展示未来,心愿系焉。
抚今追昔,汉虽迟出姓氏,实则万姓同源。国家号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唔我后晚,更扬诚信之德,勤俭之行,爱众之心,奋发之志,自强不息,如天行之健,如日月之永,以不负列祖列宗之厚望,以共励海角天涯同姓之汉。是为序。
二OO五年二月
汉氏家族兴旺发达
--序言之七
汉氏二十世孙汉永祯
汉氏家族,绵延五百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考,我们的始祖汉转轮于山东从军转战山西、宁夏贺兰山麓到金县后,解甲归田,于明朝弘治年间定居兹土,与周村周太婚而生男,是为汉寻公。寻公生子汉祥公,字廷瑞,为三世祖,经“三考”任大明四川资县典史。自此,汉门历代人才济济。如四世祖汉淳,又名继业,任四川大宁知县,历权数县,升为云南东川知府,监军贵州;十一世祖汉洁,於清代乾隆年间以县令著绩,后任四品将军;十一世先祖汉滋为清贡生;十三世祖汉法禹(字铉)为岁贡(举人);十六世祖常洁(字万清)获清末武解元(武举第一名);十八世祖汉成良清光绪为县衙武,等等。到,也有作官为宦的;汉汝泽曾任宁县县长;汉桓留学日本,任县参议长;汉琇、汉连海曾任民国县政府掌案(秘书长);汉汝沛曾任栖云镇镇长,汉进才曾任南关乡乡长(地下党员),汉连寿曾任文成小学校长,等等。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汉尚忠曾任榆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县长(地下党员);汉连丰曾任临泽县农业局局长、人行行长、榆中县总工会主席;汉焕曾任白银市平川区政协副主席;汉尚烈曾任定西地委宣传部长;汉育宝曾任榆中县委副书记,兰州市委农工部部长;汉尚斌曾任榆中县公安局局长,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据说,明代汉氏家谱和清代汉氏大房、二房、三房续谱,在清末战乱中被焚。新千年明、清祖碑的挖掘出土,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氏家族的光辉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据考,四世祖汉 儒(大房)传到九世鼎云,十世良志,十一世汉浴、汉渭居上汉设门庭(西大门支脉、东大门支脉)。四世祖汉 书(二房)传到八世祖膝下无儿,由九世祖鼎霄公三房)承三房祧二房,生良辅、良弼、良佐三子。鼎霄公将良辅过继二房后,生十一世汉滋为二房中、上庄支脉。四世祖汉 淳(三房传到九世祖鼎霄公、十世祖良弼、良佐,十一世祖汉卓、汉洁继先祖旧业,为三房(尕汉家庄、后水沟)。到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从下汉、上汉老庄迁移到本县新营乡(张家园子、街道、庙湾、梁沟、桦嶺、郭家山、八门寺),小康营乡(官渠、浪街、张家窑、高家岔),城关镇(南坡湾、麻家沟、杨家庄、城关),三角城乡的下彭家营以及居住兰州市、敦煌市、白银市、平凉市、黑龙江、新疆、西安市、北京市和天祝县、安西县、临洮县、武都县汉氏子孙加起来共三千多人。为弘扬先祖悠久的历史文化,汉氏子孙2000年敬设 “汉氏文化堂”,重立明、清祖碑,重修汉氏家谱,这是汉氏子孙在新时期的一件大事。
我为大房祖上居住上汉家庄斜路子,在清同治年十六世先祖因耕地浇水方便迁移居住到麻家沟。已居7辈,现有三十多互、140多人。从世代务农 据我父辈说,我的高祖太爷、高祖太太与清朝(1821年前后),生下我的太爷弟兄五人。到了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我的高祖太爷在上汉斜路字谢世。为了谋求生活出路,我的高祖太太领着无个儿子从上汉斜路子来到了兴隆山脚下的麻家沟山庄,垦荒造地,历经艰辛,建家立业,终于在此扎下了根。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开荒造地,可以靠着大山有柴烧、有木料用,有水吃,有灌溉条件,而且靠着森林可以躲避兵荒马乱。一句话,麻家沟是一个修养生息的好地方。到了咸丰或同治初期(1862年前后),我的五个太爷先后 取妻成家,其中两个没有儿子,另三人每人生一子,就是我的三个爷爷。大爷承一祧一,二爷承一祧一,这样,我的五个太爷都有了顶门立户、养老送终人。
我们麻家沟祖先的坟荃有三处:大爷一门的祖先老坟在台子地里(先马家庄社员耕种);二爷一门的老坟在河沟地里(先有马家庄社员耕种),三爷一门的老坟在十三亩地里(先有汉永祯耕种)。
我的高祖太太带领儿女到麻家创业,至今有一百五十多年。麻家沟支脉的汉氏子孙已发展到一百八十多人,可谓人丁兴旺,后继有人。
水有源,树有根。麻家沟支脉十六世之前的祖先都在下汉和上汉村。十六世到现在的二十三世孙,先后经历了八代人。不论是过去或现在,都与下汉、上汉同香火。我记得较清楚的有三件事:一是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逢大年正月处一早晨,麻家沟的人到上汉挨家挨户的磕头拜年,非常亲热;二是每年清明时节,麻家沟的人都要到上汉去上老坟(老坟大多在园艺厂范围之内);三是谁家生了儿子,在亲清明上坟期间,由户主到“清明会”(上汉村)去“填丁”,也就是填家谱,还要按“清明会”规定的数额交粮交钱,以补家庙香火之用。“清明会”还专门有二十亩地,收入归“清明会”支用。
麻家沟祖先历来的庙宇香火行:(1)泰山庙(地址在峡口村,原峡口学校),泰山爷有塑像,有轿子。(2)关圣帝君牛王马祖庙,地址在本村,(原麻家沟保国名实验小学)。(3)九天圣母娘娘庙(地址在上庄队)。(4)山神庙(上庄队)。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将以上庙宇当作四旧全部破坏。现初泰山庙重修重塑外,其余都在原地签了牌位,供群众祭祀。
水从源头来,树从根上起。追溯祖先的历史,我们就应继往开来,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征战沙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严格律己、宽以待人、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格教子、好学上进,成才成人,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尊纪守法,团结一致的友爱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讲文明,树新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浪潮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今年七十有四,退休在家,有幸参与收集续写《汉氏家谱》历史的工作,倍感高兴。我要对大家宣传、讲解汉氏祖先的光辉历史,看作是自己应尽的光荣义务,认真做好。
感受颇深,以叙表情,是为序。
2007年6月
汉氏先祖考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