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谱导航
Netor族谱总列表
Netor直通车
族谱赞助
相关族谱
1/2页 1 2 向后>>
荀姓  晋国诸卿荀

族谱介绍

    晋国诸卿家族史
  荀,原为一姬姓侯国,地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后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大夫原氏黯(看名字似属于原氏,则当与原轸同宗,属于晋国公族;但也可能两家并非同宗,而是先轸后封于原),别为荀氏,原氏黯也由此称为荀叔。文公时期,荀氏的逝遨生荀林父与荀首,分别独立为中行氏和知氏。荀氏、中行氏、知氏,实为一家。而中行氏与知氏后来成为晋国大族,多人先后担任晋国之争。中行氏(与范氏)于前490年被赵氏驱逐出国。春秋后期,知氏最为强大,但于前453年被赵、魏、韩三家联手攻灭,没有成为代晋的诸侯国。
    公元前548之前,中行氏、知氏在门庭上已经分立,但在晋国政治立场上基本还是一家人,难以分割,为了叙述方便,《晋卿史(上)》将两家合并进行介绍。
    
    第一代
    A荀息(荀叔、原氏黯):献公纯臣
    根据《左传》,晋献公的重要谋士、托孤之臣荀息也被称为“荀叔”,因此一般认为荀息、荀叔、原氏黯为一个人。但这个推断是不能打包票的,因为“叔”只是排行,不能完全看作名字,比如赵孟,意思就是“赵家老大”,赵氏几代人都被称呼为赵孟,但明显不是一人。这里只是暂且将荀息与原氏黯视为同一人而已。
    如果荀息就是原氏黯,那么他的年纪可能还要大过晋献公。根据记载,前703年,荀国国君还听从周王号令进攻曲沃,后来晋武公灭荀国,武公死于前677年,因此晋国荀氏应创立于前703-前677年之间。荀息作为献公的重臣,不但智谋了得,而且对献公忠心耿耿,就连《左传》里的君子都觉得没必要如此愚忠的
    (一)假途灭虢
    前678年,周天子任命曲沃武公为晋侯,正式承认了桓叔一脉在晋国的成功。次年,武公死,其子献公即位,继续着晋国开疆拓土的战争。当时晋国附近的敌国主要还有虢、虞两国,尤其是虢,地处河南、山西、陕西交接,地理位置紧要,靠近周王畿,不但实力强劲,而且在周天子处兼任要职(卿士),与晋国是死敌。当时的虢君强横残暴,前668年秋、冬,虢国连续侵略晋国,晋献公当时就想反报,但还是听从了士蒍的骄敌之计,暂时没动。此后,虢君又先后讨樊皮、败犬戎,愈加骄横,国内则愈加离散。而消灭虢、虞两国,增强晋国实力,是晋献公长期的奋斗目标,而帮助他完成这一事业的关键人物,就是荀息。
    前658年,荀息觉得对付虢国的时候到了,于是向晋献公献计:请求献公拿
    屈产之乘(屈地所产良马)与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玉璧)贿赂虞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假道于虞以伐虢”。献公有点不舍:“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啊!”荀息开导:“如果向虞国借路成功,虞国早晚也是我们的,这些东西就像放在我们的外库一样。”献公还是担心:“虞国有个宫之奇。”荀息:“宫之奇这个人性格懦弱,不能强谏,而且从小和虞君一起长大,国君对他过于亲昵,即使劝谏也不会听的。”
    荀息拿着宝物来虞国借道,游说虞君:“从前冀国(在今山西省河津县,后被晋灭)不地道,从颠軨入侵贵国,攻打鄍邑的三个城门。现在冀国被我们教训得不轻,这都是为了国君您啊!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建筑堡垒,以侵略弊国南部。敢请贵国发扬我们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从贵国借道去向他们问罪。”一席话把虞君忽悠得不但答应借道,还请求以本国部队作为先锋,与晋公同伐虢。宫之奇谏,不听。夏,晋里克、荀息帅军会合虞军公同伐虢,攻灭虢国重镇下阳(在今山西省河津县)。
    (二)故技重施
    三年之后,觉得彻底解决虢国的时机到了,晋献公再次晋借道于虞以伐虢。
    可能感觉了到问题的严重,这次宫之奇强谏虞君:“虢,是我们虞国的屏障。虢亡了,虞必然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是不能鼓励的,外国的军队是不能轻信的。这种事情我们做过一次就已经很过头了,怎么可以再做第二次呢?谚语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虞、虢两国这样的关系呀!”
  虞君:晋,是我的同宗,怎么能害我呢!
    宫之奇:国君阿,他们晋国和虢国又何尝不是同宗呢?当初的大伯、虞仲(虞国祖先),都是周大王的儿子,大伯流亡,所以没有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西虢、东虢的始封君,东虢已被郑国所灭),是王季(大伯、虞仲之弟,周文王父)之子,担任文王卿士,对王室有功,封赏的记录还保留在周王的盟府。晋国既然可以灭更近一辈虢,要灭更疏远以辈的虞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况且对于晋君,虞国能有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晋献公的曾祖、祖父)的关系亲?如果他能爱惜同宗,桓叔、庄伯的子孙有何罪,而被他赶尽杀绝呢?不就是他们威胁到他了吗?至亲的人因为受到恩宠而逼迫了他(亲以宠逼),他都要消灭,何况是对于一个国家呢?”
    虞君:“我祭祀的祭品又丰盛又干净,神会保佑我的。”
    宫之奇:“臣听说,鬼神不会固定亲近谁,而只保佑有德者。所以《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祭祀的黍稷并不香,美德才香)’还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只有美德才能充当祭品,人无法更换这个祭品)’。所以,如果没有德行,百姓就不会团结,神也就不会赐福的。神所凭籍的就是德行啊!弱国晋国灭亡了虞国而修明德行,用这馨香的祭品来祭神,神难道会吐出来吗?”
    真个是好言难劝死鬼,可能是晋使的口才太好、可能是晋国的礼品太重、也可能上次合作分了不少战利品,虞君再次答应了晋国的请求。这样的苦口婆心都没用,宫之奇彻底失望,带全家出走,并预言:“国家等不到腊祭就要亡了,就是这回了,晋国用不着再次出兵了!”
    前655年8月,晋侯亲自率军围攻虢国都城上阳(在今河南省陕县)。卜偃预言将在九月、十月之交灭虢,果然,十月初一,晋灭虢,虢公(名丑)逃奔京师。
    晋军班师,在虞国歇脚,顺势偷袭,灭虞国。活捉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正好献公的女儿出嫁秦国,他们也就成了穆姬的嫁妆(百里奚后来又成了秦穆公的首辅)。
    (三)托孤与死难
    1,献公晚年的国内政治分野
    晋献公一生横行山西,灭国侵地,是日后晋国成为诸侯霸主的奠基人,但他自己难成大业,是与他的国内政治有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早已成人,而且在国内各有势力、党羽,而晚年的献公居然决心立小老婆骊姬为夫人,以其子奚齐为太子,虽然借助献公的宠幸以及小人的阴谋害死申生,驱逐重耳、夷吾,但是骊姬在国内实际是孤立无援的,各大家族分别属于上述三公子的党羽,自从前656年三公子遭难,骊姬已经成为各大势力怒火聚瘁之地,大家所等的也就是老主咽气而已。
    迫害三公子,大臣们的反感是相当明显的,虽然程度有所差异,对此献公自然不会没有感觉,但他已经完全是色令智昏了。怎么盘算,总觉得自己身后骊姬母女处境不妙。放眼朝廷,他觉得只有荀息可以托付大事。他的确没有看错人。根据《国语》记载,早在前666年,献公为了立奚齐而让申生、重耳、夷吾分别出守曲沃、蒲城、屈的时候,史苏就预言要出乱子,并在朝堂警告大臣们注意。接着,骊姬生奚齐,其娣生卓子,眼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当时晋国最有地位的三位大臣里克、丕郑、荀息碰头商量。里克说:“史苏的预言就要变现了,我们该怎么办?”荀息说:“我认为,事君没听说过可以违背君命的。国君立谁咱们就保谁,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丕郑说:“我听说,事君就是要遵从他有道义的决定,而不屈从他的错误。附和国君的错误就会危害百姓,危害百姓就是丧失了自己的德行,也就等于抛弃了百姓。百姓设立君主,是用他来发扬道义的。道义可以生出利益,利益可以富足百姓。为什么立了太子又要废黜呢?我坚决支持太子”。里克表态:“鄙人无能,虽然不懂道义,但也不会阿附国君的错误。我觉得还是要静待其变吧!”
    话难投机,三人分手。
    前656年,申生遇害,随即,重耳、夷吾先后出奔,国内怨气更盛,三人中里克、丕郑逐渐贴近,而无条件支持献公的,就剩下一个荀息了。献公看在眼里,任命荀息做奚齐的傅,寄身后之希望于他。
  2,托孤与承诺
    前651年秋,年迈的献公眼看不行了,临终把荀息叫来托孤:“我想把小孩子托付给大夫你,你准备怎么办?”
    荀息稽首答∶“臣会竭尽肱股之力,再以一颗忠贞的心来辅佐太子。如果事情成功,感谢上天保佑;失败,我死。”
    献公:“你所谓的忠贞是什么意思呢?”
    荀息:“国家的利益,凡是知道的无不尽力去做,是忠;送走死者,侍奉生者,令死者即使复生也不会后悔(托孤于我),让生者不会为我感到惭愧,是贞。”
    ——“忠贞”在当时可能还是新名词,而荀息的注解是可以入典的。
    3,死难
    9月甲子,献公去世。等待已久的各派势力马上开始行动。
    实力派的里克、丕郑团结申生、重耳、夷吾的实力,准备杀死奚齐,迎立重耳。
    里克找到荀息通气:“三公子(势力)的怨恨就要爆发了,秦国合晋国人都会帮他们,您准备怎么办?”
    荀息:“如果那样,我只能死。”
    里克:“没用阿。如果您死了,孺子(奚齐)得以立足,也还值得;如果他还是被废掉,您死又有何用呢?”
    荀息:“我给先君承诺过要做到忠贞,我不能反悔。怎么可以为了爱惜性命而背弃诺言呢?即使死没有用,我又如何能够躲避?再说,如果一个人要做个好人,他就一定会做出和我一样的抉择的。我只是不要违背自己的诺言——尽管无法阻止别人别人的行动。”
    10月,还在献公治丧期间,里克的人在守丧的草庐杀死奚齐。荀息准备自杀,有人劝他:“不如立卓子(奚齐弟)为君而侍奉他。”荀息于是立卓子为君,并安葬了献公。
    11月,里克在朝堂杀死卓子,荀息自杀。
    
    考察荀息其人,自前而后,他给人最初的印象还是多谋善辩的。献公死后,并非荀息的谋、辩才能萎缩了,而是在当时的晋国,他的才智已经丧失了任何施展的空间,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实力派没有一个站在自己这边——其实是没有一个站在骊姬和晚年的献公这边。在献公时期,荀息是谋主,出主意的,里克、丕郑是肱股或者爪牙,带兵打仗的,一旦没有了献公这个统一整体的元首,当爪牙自己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大脑的时候,谋主是根本不堪一击的。
    所以,荀息只能以自己的忠贞给人最后印象。但他的忠似乎可以叫做愚忠了——不论君主对错贤愚,自己只知维护。对于他的评价,似乎当时就很难办:《国语》中的君子说:“不食其言矣”,还是肯定他的忠信;《左传》里的君子则说:“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就是这种情况啊。”——承认他的恪守诺言,但更认定他根本不该为此承诺。
  
网同族谱号:3282
炎黄子孙---荀氏一脉
族谱世系树
纪念园区 | 族谱留言 | 族谱讨论
本谱由Netor用户【haogg】建立并维护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