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源流释 根据历史经典和老泉公(苏洵)创苏姓家谱记载:苏姓先祖始自我国五帝时期的高阳氏颛顼。颛顼是黄帝曾孙,生称,称生卷章(即老童),老童之子黎和吾回,黎为帝喾时代火正之职,能推广用火,给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暧,造福与百姓,帝喾赐给他“祝融”之称,(即光明之神的称号)。其后共工氏在长江流域作乱,黎奉命率兵前往征讨,战败,帝喾怒之,将黎以罪殊死,后改命其弟吾回为“祝融”氏首领,並继任火正之职。吾回之子陆终,根据秦汉古籍《世本》帝系篇中记载:陆终从鬼方部落娶了一位妻子叫女嫔,有超人的本领,她生六个儿子,长子樊,称昆吾氏;次子惠连,称岑胡氏;三子籛,称大彭氏;四子求言,称郐人氏;五子季安,称曹氏;六子季连,称羋氏,六个兄弟都很发达。其时中国历史由新石器原始社会进入了夏代的奴隶社会,他们都受封于诸侯而立国。予苏姓家族是昆吾樊公的后裔,在夏初樊公受封为诸侯伯,其领地于今山西运城县一带,后氏族发展扩大,又迁都到原“祝融”之虚,今河南许昌一带,昆吾氏族势力颇大,是夏代诸侯国的十霸之一。昆吾氏族以精于陶器制作而著名,又善雕璜琢玉、冶金和占卜。在夏代继樊公之后,代代世袭,世官世禄,霸业昆吾国。至夏王太康王政腐败,昆吾氏组建勤王之师,自为盟主,征讨诸侯,以尊夏朝王室。到了夏末,夏王“桀”为政暴虐荒淫,百姓怨声载道,昆吾氏族起来造反,率领许多小方国反对夏桀,企图取夏而代之。但当时东方中原的殷商氏族也很强大,也正在积极准备推翻夏朝而代之,当然不允许昆吾氏族来破坏他们的计划。于是,在商氏族优秀首领商汤的率领下,以除奸讨乱为借口,发兵征讨昆吾氏族,经过多年战争,昆吾族战败被灭,氏族成员或四处逃散,或融入商人之中。而后商人果然推翻了夏朝,建立了殷商帝国。在商朝五百多年中,昆吾氏没有重大的活动。到了商末,纣王无道,西周部落强盛起来,欲东取商王朝而代之,于是便拉拢许多商王朝的小诸侯国。这时被商王朝征服的昆吾氏便与周联合起来,擅长冶金术的昆吾氏在周国中担任冶官周武王曾召昆吾冶金而铭之金版,藏而朔之。《逸周书大聚解》。西周灭商后建立周王朝,周武王封昆吾氏忿生公为大司寇,他以平刑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为司寇苏也。忿生公受封为大司寇,是周天子封八百诸侯之一,封地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建立了小苏国,其后人以苏为姓,苏忿生公是苏姓第一位载入史册的人物。在史书上还记载一位苏公遭谗,作诗以刺暴君《诗经》,这说明在西周时期办姓家族已经形成。根据辞海“苏”字解:西周初“苏已姓”,西周忿生公时由河北临漳迁都到河南省温县。到东周列国春秋时(公元前七一二年,隐公十一年),桓公夺苏子国与郑庄公,苏氏之国由此而灭。苏氏之国虽灭,但苏氏后裔大有人在。至战国时期,河南河内皆有苏姓,其名望人物有苏秦、苏厉、苏代三兄弟,家居洛阳。《据史记》与《战国策》古籍记载:中国在战国时期各诸侯你争我夺,互相征伐。后来又出现了七雄争霸,军事、政治、外交方面斗争激烈,错综复杂。基于形势的需要,读书人中出现了一个专门作说客和为人出谋划策的“谋士”阶层。七强相争时,谋士们分为“合纵”与“连横”两派别,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抗秦,连横派主张六国分别事秦,被后世称为“纵横家”。苏秦公是合纵的发明者,是合纵主张者的中心代表。在他的策划下,六国达成了联合搞秦,苏秦公还当上了合纵长,总佩六国相印;总辖六国之民。其子廷奇也居相位。苏历、苏代也是当时的诸侯,其子孙有的为赵国上卿;有的为燕国师;有的为齐国客卿大夫。 苏姓家族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迁天下豪杰以实关中(即今陕西西安),苏姓家族由河南河内奉旨迁入关中,苏公仕汉高祖。其后子奇五世孙徒居杜陵府,传第十世,于汉武帝时,苏建公字敬宇,奉命击匈奴有功:后封平陵侯,死后葬于武功(即今陕西乾州武功县)。其后代遂受所封,形成望族,以名其藉,以为族望,所以苏氏“武功郡”自此始。“武功”也成为现今苏姓家族的总派系。 苏建公生三子,长子嘉,次子武,三子贤。嘉公为汉奉车都尉;贤公为骑射都尉。苏武公字汉卿,在历史上最为出名,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匈奴胁降,武功义仗不屈,被充北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无人烟之处仗節牧羊,时达十九年之久。至汉昭帝即位,汉匈和好,武公得归,官拜典属国,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图像麒麟阁。 苏武公的后代苏纯公,于汉明帝永平年间(约公无六五年)受封为奉车都尉,奉命平击匈奴有功,封中陵乡侯,官拜南阳太守。纯公之子章公,于汉顺帝永建年间(约公元一二八年)迁任冀州刺史,后调任并州刺史,是一位秉公执法的清官。其子孙遂家居赵州。苏章公第五世孙苏则公为魏东平相,赐都亭侯。则公生四子,长子怡,次子愉,三子遁,四子援。次子苏愉公官为太常光禄大夫。他的第七世孙苏振公其子世长公仕隋,官拜长安令,隋朝大业末年(即公元六一八年)封为都水少监,唐朝开国时迁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酒学士。世长公之子苏嗣公,唐高宗时拜相,后封为温国公。 苏遁公五世孙苏绰公,南北朝时西魏宇文泰封他为行台左丞。绰公之子威公官拜少保,其子夔公为隋朝太子通事舍人。夔公生亶公,亶公生瓖公,瓖公任朗州歙州刺史,后升迁杨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神龙元年(即公元七零五年)官拜尚书右丞,户部尚书,后封许国公,卒后赠司空,谥文贞。瓖公之子苏颋公登进士,官拜中书舍人,是位著名文学家,唐元宗时进封许国公,卒后赐右丞相,谥文宪。颋公之子奕公第四孙苏益公,字世进,号得用,任隰州刺史,家居江南光州固始县,娶陈氏、罗氏、张氏,生三子,长子光谊,次子光谓,三子光诲,唐禧宗广明元年(即公元八七五年)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史称广明之乱,益公奉旨随元帅王潮率入闽平叛,益公为统军,因平叛建功,迁任泉州押卫都统使,后授封武安侯。家居福建省同安县县城西北,永丰乡葫芦山下,益公卒后,其子光谊,光谓,光诲为交益公建祠于葫芦山下,称“芦山堂”故闽派苏姓后裔都称本族为芦山衍派。 益公长子光谊公,唐禧宗广明初年(约公元八八零年)迁任泉州左都统军,其后家居龙寻(今德化县)生子三。 益公次子光谓公,唐禧宗初年(公元八八零年)官任泉州军统使,生五子,其后家居福建桃仁。 益公三子光诲公,随交入闽时官拜统军,唐禧宗广明初年任漳州刺史兼左卫将军,授光禄大夫。至五代晋天福年间(公元九三六年)张汉思、陈洪进相继为泉帅,诏议光诲公镇守同安。至北宋太平天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封为推德诚顺,后加封武功开国公。元配夫人林氏,生子八,佑图、佑乾、佑芝、佑亨、佑孙、佑文、佑宗、佑元。 光诲公长子佑图,字良谋任漳州大司马,加封太子太保,后封代国公,生子三,长仲昌、次子克昌、三子仲周。 佑图长子仲昌,字孔嗣,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一零二四年)甲子科进进士历任荆湖南北路提点,复三州刺史,兼任屯将军,后赠太子少博。共生八子。长子弦公,字孔甫,国家标准仁宗景祀奉佑四年(公元一零三七年)丁丑科进士,任东京转运使,后任邵武司马。次子绅公,字仪甫,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一零一九年)已未科进士,知诰翰林学士尚书。绅公长子颂公,字子容宋仁宗庆历年间(约公元一零四五年)登进士,授观文殿学士,后拜相,封魏国太师,是历史罕见的大文学家、天文学家,又官居相位的人物。绅公次子衮公,字子绣,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一零四九年)登进士,任广西宣抚使。 佑图公次子克昌公,字仲华,官拜秘丞,供给库副使,后迁任广西兵马都监将军,后赠皇城使,元配黄氏生二子,续配潘氏生二子。长子缄、次子结、三子绛、四子绳。 缄公是克昌公长子,字宣甫,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一零三六年)丙子科进士,知英州,因浓智高围攻广州时,缄公率兵夜驰赴援,大破浓寇,受皇帝嘉奖,后迁任廉州、邕州刺史。宋神宗熙宁年间(约公元一零七零年)交寇围攻邕州(今南宁),缄公坚守请援,被困四十余天,援绝城陷。缄公仪仗忠国,纵火自焚,全家三十六口殉难,唯独长子子元出城请兵免难生存。神宗闻而嗟悼,辍朝三日。缄公殉难后赠奉国军節使,谥忠勇,立忠义祠赐地葬南安。其子子元公继交通判邕州,聘田十顷,史称忠臣。 结公字实甫,我族衡阳始祖。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一零四九年)已丑科进士,知邓州,迁懹州武陟令,拜殿中丞国于博士,因其兄缄死節,加封监察御史,宣议大夫。结公因仕欎志,朝班失仪被谗言,辞官还乡,退息林泉,飘然鸿冥于仙庭游,欲卜居焉,厥后嫌其风土不佳,又猎游福建清溪衡阳,羡其风土清嘉,山川秀丽,于宋仁宗嘉佑五年三月十八日(公元一零六零年)择地于衡阳岭兜坑边,建别墅一幢定居开业。结公配林氏、郭氏夫人,生四子,长子九郎公,字子长;次子十二郎公,字子仲;三子十四郎公,字子文;四子十五郎公,字子贤。结公卒后,葬岭兜坑边,其山瓜藤形,故称瓜藤墓。结公后裔繁衍昌盛,自结公为衡阳苏姓始祖第一世起到第五世行第“有”字,就有三十六位兄弟,故称衡阳三十六“有”。子孙遍布闽、浙、粤等地,各支系都称闽派苏姓“瓜藤”派系,也称结公派系。历元朝以道公登进士,官任翰林学士。以光公中福建省解元。苏元公贡士出身,经理苏州府太原县。我族是结公第九世二十三郎公由衡阳迁居安溪县光德里马头乡。到第十五世,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因当地灾荒,我族先祖克曜公率五个儿子及全家,由故居安溪马头乡迁居浙江瑞安四十三都上安谋生,后嫌风土不佳,于明朝崇祯年间(约公元一六三八年)迁平阳炎亭燕窝定居。到清朝顺治二年曜公几个儿子各分住处,除长子天相公,五子天桧公查无后继外,次子天椿公居金乡镇后张,三子天栋公居望里镇宫西至第四世文戚公居选城文斌公居墨城至第五世明略公居泰顺县洋溪乡苏家山,四子天机公居望里镇染店桥至第三世朝贡公居福建省福鼎县桐山古厝至第五世士迎公居福建霞浦县小溪奥啼鸡竹楼至第七世友铨友朋友隆居玉环县楚门。自克曜公迁居浙南已有四百一十三年历史,其支系繁衍成族,枝叶茂盛,可谓“祖德源流远武功世泽长”。 新修谱序 共和丙子隆冬,宫西、染店桥苏氏董事牵头,合众纂资修谱,历四届。物乎天,人乎祖,家族本源在祖先,谱是族史也。吾族之谱:以北宋时代,眉山派大文儒,苏明允号老泉公亲创的苏氏谱牒为基,经历代增修,记载了吾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是部十分珍贵的家族文献。 苏氏家族历史悠久,自高阳颛顼帝递传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是中华族林中优秀族姓。祖先贤者拔萃,忠良为国功德流传于世,民者爱族爱国,艰辛勤业,弘扬祖德,世世相传,瓜瓞生辉。 宫西始祖天栋公、染店桥始祖天机公,属福建安溪衡阳苏氏始祖。苏结公第十六世孙,自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随父克曜公从安溪县光德里马头乡迁徙浙江瑞安县四十三都上安,后于崇祯年间,约(公元一六三八年)迁居苍南炎亭燕窝居住,至大清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三年)天栋公迁居望里宫西,天机公迁居望里染店桥。至今已历三百五十三年,递传十五世,分支居住平阳西湾北山,玉环楚门,泰顺苏家山,福鼎古厝等地。后裔繁衍,枝叶茂盛。先祖自第十一世之前,勤业于农,勤劳动,力耕种,治家业,敬祖先,爱族爱国,倡导族人文明风尚,为后民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到十二世起,随着共和国的发达强盛,经济的高速发展,吾族成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世代单一勤农,转变为士、农、工、商各精其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读高中、大中专族员年年增多,从事政界、军界、教育界、工商界人员层出不穷,是吾族几百年来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修谱乃是收族昭穆,敬宗、弘扬祖德之观念,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现代修谱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其内函又扩展到新的境界,应以族为根,以国为本。一部优秀的族谱,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生息,繁衍无始无终的过程,可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种种特征。其特征的客观存在与恒定的家族血缘递传,形成了族谱文化,是生命群体的强大力量,倡导族人爱族爱国、融合民族振兴之大业。故敬宗敦族,实乃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之起点也。 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 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武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苍南,泰顺等。 一、 姓氏源流 苏氏姓源有两支: 1 出自高阳。《苏氏宗谱》云:“苏氏之一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昆吾始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二 迁徙分布 据有关史书及苏氏族谱记载,苏氏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内,一支移居东周洛阳,有名的有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苏从,战国时洛阳有苏秦、苏代、苏立三兄弟。西汉初,人;口充实关中,苏氏有一支迁至武功杜陵,后有一支迁至扶风平陵,均发展成为大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等地的苏氏。武功苏氏还有一支于西晋末迁至襄阳,有一支移居蓝田;扶风苏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东晋十六国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时,苏氏有一批随之渡江,再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随陈政、陈元父子入闽开发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入闽定居同安,发展成为大族。早期迁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带的苏氏称为梅山蛮,北宋时平定梅山蛮,苏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广西、广东、云南,山东,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此后又有移居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国家的苏姓。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主要有武功郡、扶风郡、蓝田县、河内郡、河南郡等。 1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 2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3 蓝田县。秦置县,再今陕西省蓝田县。 4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5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四、 家乘谱牒 1 山西:忻州苏氏族谱不分卷苏氏族谱不分卷 2 江苏:常州苏氏族谱十八卷、常州苏氏族谱不分卷、江阴澄江苏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苏氏支谱四卷 3 浙江:象山昌国苏氏宗谱二卷、遂昌苏氏宗谱、馑县馑竹庄苏氏宗谱三卷 4安徽: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十五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四卷、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十卷附三卷 5 福建:同安苏氏族谱不分卷、晋江湖子苏氏族谱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苏氏族谱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不分卷 6 江西:波阳苏氏出修总扑三卷图书馆二卷 7河南:太康苏氏家乘二卷、许昌苏氏家乘一卷、许昌苏氏家乘二卷、鄢陵苏氏家乘三卷、鄢陵苏氏家乘六卷 8 湖北:武昌苏氏宗谱卷 9湖南:浏阳苏氏武功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苏氏次修宗谱卷 10广东: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十卷附三卷、番禺苏氏房谱不分卷、南海苏氏族谱十卷 11 四川:眉山苏氏族谱一卷 五、12 山东邹城城前镇后祝沟村 邹城苏氏族谱一卷. 历史名人 1 苏曼殊:文学家。原名玄瑛。后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人,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于作画,精通英、法、日、梵诸文,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与柳亚子等人交往。参加南社。其诗多伤感情调,小说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表现出浓郁的颓废色彩。翻译过雨果、拜伦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苏曼殊全集》。 2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苏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着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4苏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5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 6苏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 7 苏颂: 福建同安人,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在天文学方面,元佑三年《1088)年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着*《新仪象法要》一书,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着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本宗谱行第 宫西染店桥名行:克天观钦文明世友仲芳孝秉忠苗秀(裔)维(其)永昌荣昭祖令德丕振来日长 宫西染店桥字行: 吾宗承许国素着显文章瓜瓞绵延远衡山纪凤翔 新增名行:仁义传世泽礼智崇武功育才树圭璧登科进大同 新增字行:派衍普万里后昆继先贤贻谋沐春晖诗书可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