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华全国褚氏研究会筹委会倡议书
倡议 书(讨论稿)
中华褚氏族人: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我族的优良传统和家风,强化团结联谊,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经多方协商达成共识,拟成立中华全国褚氏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继而建立研究会,开展褚氏历史文化的研究,进行全国褚姓家谱的对接与合谱,特提出以下倡议:
一、寻根敬祖,共聚族心
凡我褚氏族人都是炎黄的子孙,而单就姓氏而言,谁是褚姓的始祖?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588—575年间,宋共公之子段,字子石,被分封到当时的褚地(今河南商丘),因其品德高尚,当地人称之为褚师,因此褚师就是褚姓之始祖。
褚师的后裔褚大,汉初迁至山东峄县(当时属兰陵郡),其后人褚少孙,才华出众,是西汉文学博士,少孙的后人褚重于东汉时迁河南阳翟(禹县)。褚重的后人褚,在西晋时迁至江苏丹阳,其后人分布在武进、苏州和钱塘等地。
据顺治十三年河南睢州、山东兰陵创修的褚氏族谱载:山西洪洞、浙江钱塘、江苏武进、湖北黄州、奉天等地的褚姓,都是从河南或山东兰陵迁出的。兰陵褚氏家谱的 “廷”字辈与睢州的“藻”字辈、浙江秀水的“菊”字辈同辈;“修”字辈与睢州的“止”字辈、湖北黄州的“承”字辈、江西端州的“大”字辈同辈等等。无数的事实表明,全国褚姓是一家。但由于各地褚姓班辈不一,至使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血缘虽近,交流却差,影响了族情和交往。因此,研究历史、厘清世系、促进合谱,既是亲宗效祖的忠孝行动,也是势在必行的家族大事。
二、回溯祖迹,启我族志
在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中,我褚氏族人在不同朝代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自汉代以来,我族先后被封侯、被任命为宰相、将军、光禄大夫、御史、刑部、工部、太慰、翰林、尚书等各若干人。从清末至今,各地族人在不同领域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杰出贡献者。真可谓人才济济、功绩卓著。这些都是我们全族的光荣与骄傲。但是,在历史长河的冲击下,我族与他族一样,反复经受了战乱与灾荒的无情折磨,许许多多的族人离乡背井,不断迁徙,散居在全国各地或流落国外。有的已不知祖宗和支系;有的因姓少人孤而感到失落无助;有的自修家谱且班辈不一等等,因而,不但影响了我族优良传统与家风的发扬与光大,而且还制约着全族的繁荣昌盛。实践证明,家和万事兴,只有每个家族兴,才能中华民族兴。因此,统一全族的意志,合力兴家昌族,实乃责不我贷。
三、明确宗旨,同创辉煌
根据我族目前现状,拟定以“光前裕后,整肃族容;培根敬祖,凝聚族情;厘清世系,和谐文明;增进互信,深化沟通;挖掘文化,祖德传承;融心共进,家国昌荣”为宗旨,全族同心协力认真落实。今选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驻地,成立中华褚氏研究会筹委会。由河南、浙江、福建、辽宁、山东等省的族人推选出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热心族事者组成,通过运筹联络,在条件成熟时申报组建中华全国褚氏研究会。
为切实发挥研究会的作用,把宗旨落实好,让我们共同携手,分期做好六件事:一是要积极推荐介绍族内健在的各界名人,通过走访征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二要物色和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发挥其特长,推进我族历史文化研究。三要推选堪当重任的族人负责,办理有关手续,申报国家主要机关批准成立中华全国褚氏研究会。四要分省市成立褚氏家族理事会和地区分会,选出牵头人并建立相关制度。五要对各地区褚氏家谱及相关历史文化进行研讨,列出专题,召开研讨会。六要统一厘清各地褚氏家谱的世系,进行对接合谱,有序规范其班辈,新编族规家训,实现全国整体划一的褚姓一家。
当前,浙江与福建两省的部分族人正进行合谱;山东兰陵褚氏亦在七修族谱和重修家祠。各地如有从兰陵(峄县)迁出而又失续的族人可与其联系;其他族人对本倡议意见或建议,可通过电话、书信或中华褚氏家族网站反映,或来山东省枣庄市薛城面谈,集思广益,合力把我族大事办好,为宏达繁荣我族共同努力。
家族联系电话:0632—44478881386328101413969417899 (其他地区电话待以后增加)
网站联络电话:0632—678931813869403818
网址:www.chushiw.com
信箱:cyc0028@163.com
河南、浙江、福建、辽宁、湖北及山东兰陵褚氏家族理事会等族人代表
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河南睢州褚氏家谱列各省分支录(卷二)
1、山西洪洞县,旧属平阳府一支,始祖德公弟洪武时迁睢,慕让公 母■太君回原籍。
2、山西榆次县,旧属太原府一支。
3、山西石楼县,旧属汾阳府一支。
4、河南开封县,旧名祥符县、开封府一支。
5、河南禹县,旧属开封府。古阳翟地,开封西南35里洪昌集。
6、河南洛阳县,旧属河南府一支。
7、河南温县,旧属怀庆府东十余里,理一村、姚村四十余里东口村一支。
8、河南项城县,旧属陈州府一支。
9、河南扶沟县,旧属陈州府,吕潭北里张庄一支。
10、河南唐县,旧属南阳府一支。
11、山东峄县旧属兖州府,古兰陵地一支。
12、山东峄县后村一支。
13、山东临沂县旧名兰山县,属沂州府一支。
14、山东曲阜县旧属兖州府一支。
15、山东滋阳县旧属兖州府一支。
16、山东宁阳县旧属兖州府一支。
17、直隶蓟县旧名奉天府一支。山东谱做辽东人即奉天府。
18、直隶监山县旧名天津府一支。
19、直隶正定县旧名正定府古真定地一支。
20、江苏武进县旧属常州府,常州古昆定地一支。
21、江苏关县旧属苏州府一支。
22、江苏长县旧属苏州府一支。
23、江苏上海县旧属江府一支。
24、安徽怀远县旧属凤阳府古沛地一支。
25、浙江杭县旧属钱塘县杭州府一支。
26、浙江海宁县一支。
27、浙江余杭县旧属杭州府古关兴地一支。
28、浙江嘉兴县旧属嘉兴府一支。
29、浙江秀水县旧属嘉兴府一支。
30、浙江余姚县旧属绍兴府一支。
31、陕西郃阳县旧属同州府一支。
32、陕西泾阳县旧属西安府一支。
33、甘肃华亭县旧属平凉府一支。
34、湖北广济县旧属黄州府双城驿一支:河南公裔,由浙迁楚,自明朝至今传16代,其十四代孙褚承璋嘉庆癸酉拨贡与兰陵褚氏家族“修”和睢州“止”(山东家谱同时记载)同班辈。
35、江西高安县旧属瑞州府一支。江西瑞州高安褚景贤庠生,其子褚大文道光丁酉拨贡,与兰陵褚氏家族“修”和睢州“止”(山东峄县家谱同时记载)同班辈。
36、广东一支。汝航(清朝人)
37、河南商丘旧属归德府,北十余里朱集一支(睢州迁此)。
38、河南商丘县东北15里品庄一支(山东迁此)。
39、河南荥阳县旧属开封府,北一里土桥口一支。
40、河南南关一支。
41、河南沈立县莲花集一支。
42、河南郑州西关一支。(在破烂市场北头路西住)
43、河南滑县南门口内一支。(在路西,门有进士匾额)
44、河南民权县野岗马口一支。(言自山东滕州大殷庄迁此,褚思书与绍学同辈,子四:心科、心田、心广、心法。女至心芳、心有,皆做“庆”字辈。心田外出在确,山西南居住)
45、河南武陟先西南四十里南孟迁一支。(自北马迁此)
46、河南温西三十里,北马村一支。
47、河南清化南十八里东界沟镇一支。
48、山东巨野县南30余里,褚庄一支。(与峄县同谱)
49、河南偃师站南十里褚庄一支。
50、山东莱阳一支。
51、河南洛阳褚盒聚一支。(在龙门北)
52、河南泰康城内西大街70号一支。(有亳县迁此)
褚衍超整理
河南睢州褚氏家族提供
清朝顺治十三年兰陵褚氏家谱记载
中华褚氏家族网
http://www.chushiw.com
信箱:cyc0028@163.com
电话:0632-678931813869403818
请全国各地褚氏族人把当地家谱上本族班辈排列发给本站。
■兰陵褚氏家族与睢州、秀水县、黄州府、江西瑞州家谱班辈排列顺序对比
一、山东兰陵褚氏家族与河南睢州褚氏家族家谱班辈排列顺序对比
兰陵褚氏家族:五公 震 仲 显 友 海 长 鸾 纪 彬;化 德 光 懋 廷 文 成 明
睢州褚氏家族:■■ ■ ■ 德 祥 英 谦 信 诰 文;许 泰 声 俟 藻 云 梦 君
兰陵褚氏家族:慎 修 敬 思 庆 衍 福 宏 昭 为 宪 守 继 世 敦 行 珍 念 正
睢州褚氏家族:兴 止 心 绍 广 立 家 洪 范 彰 含 芳 本 宗 孝 裕 善 庆 世
兰陵褚氏家族:训 传 毓 其 荣 立 存 忠 孝 大 恩 泽 恒 邦 泰 宗 兴 裕 厚 祥 同 (58世)
睢州褚氏家族:昌 缵 志 承 业 永 国 华 润 泽 长 仁 庭 茂 玉 树 显 吉 跃 隆 光 (55世)
山东兰陵褚氏家族到目前为止,已经六修族谱 58辈
河南睢州褚氏家族到目前为止,已经八修族谱 55辈
兰陵褚氏家族与睢州褚氏家族在清朝顺治十三年确定“德”与“泰”同辈。
二、兰陵褚氏家族与浙江秀水县褚氏家族家谱班辈对比:
褚菊书字荣久,举人,邳州知州调任滁州。与兰陵褚氏家族“廷”字和和睢州“藻”同辈(睢州家谱同时记载)。
三、兰陵褚氏家族与湖北黄州府褚氏家族家谱班辈对比:
湖北黄州府广济县双城驿一支,河南公裔,由浙迁楚,自明朝至今传16代,其十四代孙褚承璋嘉庆癸酉拨贡与兰陵褚氏家族“修”和睢州“止”(睢州家谱同时记载)同班辈。
四、兰陵褚氏家族与江西瑞州高安褚氏家族家谱班辈对比:
江西瑞州高安褚景贤庠生,其子褚大文道光丁酉拨贡,与兰陵褚氏家族“修”和睢州“止”(山东峄县家谱同时记载)同班辈。
中华褚氏家族网
http://www.chushiw.com
褚衍超整理
山东兰陵褚氏家族提供
清朝顺治十三年兰陵褚氏家谱记载
■褚氏家族 源远流芳 满门忠烈
一
中华褚氏家族网(褚衍超整理)http://www.chushiw.com
褚姓,为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据《中华姓氏大全》载:“周代有褚地,洛阳县南有褚氏亭,居者以地为姓。”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褚姓出自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褚氏。汉梁相褚大,元、成间有先生少孙,裔孙重,始居河南阳翟,裔孙招安东将军、扬州都督、关内侯。孙砉字武良,晋安东将军,始徙丹阳,五子……”
据褚衍田先生考证:褚砉五子,长支居山西洪洞县,其后有褚氏名人褚铁,为铁官司寇。二支居河南睢县,明末有褚泰初任翰林院大学士;褚泰珍得中第四名进士后,任甘肃临洮令。清代有进士褚展声、褚有声、褚自声、褚来声,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共同参与编纂《四库全书》。三支居浙江余杭县,南北朝时有褚渊,初为宋仆射、护置将军,被萧道成举荐为右卫将军,共掌军机大事,及萧道成即位后,即以褚渊为司空。唐代有褚遂良、褚国祥、褚国宝、褚国栋,皆系甲榜进士。清乾隆庚辰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褚寅亮得中进士;褚菊书中举后,初任兖州刺史,后任滁州太守。光绪初年,又有褚成博任京都飞虎大将军。民国有褚民谊,当代则有褚时达。四支居辽东、燕、冀之间,其后有褚德荣任辽东太守。五支居琅琊(今临沂市)及兰陵(今峄县南常里),东晋时有名人褚裒,为侍中、征讨大将军。由此迁往沛县,再迁梁山的褚氏名人有褚玉璞,民国初年被封为威武大将军、直隶省督办兼前敌总司拿等职。
二
----南常褚姓一直为峄县望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享誉久远。据《兰陵褚氏家乘》载:“吾族自汉已为峄人。按:峄本兰陵郡,此见于史传,有可据者。故见復吾祖家乘题额曰‘兰陵渚氏’,不忘旧也。今仍以‘兰陵’题额”。翻阅《峄县志》,在汉代乡贤中,果然有关于褚大的记载,曰:“褚大,兰陵人,与东平嬴公、广川殷仲温、吕步舒,同受《公羊春秋》于董仲舒,官至梁相”。此说与《新唐书》相符,可视为峄地褚氏最早的始祖吧!因峄地汉时曾属兰陵郡,故称“兰陵褚氏”。此说打破了峄县人(或山东人)皆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的说法,褚姓应是峄地的土著人。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丙申秋,南常褚氏名人褚光镆在其《创修族谱序》中曰:“余家世居南常里,东有三清观,凡先世祖讳见于宋、元碑碣者,历可指数。明初有祖讳显忠,以武功封羽林指挥使,皆以世代辽远,未能详考。唯孝、武两朝修三清观碑,首事者咸褚氏,其间世系有可考不可考者。余之纂是谱也,搜之碑碣之纪载,访诸族中黄发之传述,自五公祖而下迄于今,凡十世。此皆世系之可考者,则录而附之于后,其生卒居葬字讳职位咸详述焉。”由此可见,兰陵褚氏落籍于南常,当在宋、元之交,初始不显,自五世之后方才崛起,由是始修族谱,以志不忘昭穆……
据南常褚氏世系图表得知,南常褚氏始祖(一世祖)为褚五公,名字无考,仅记行五,故称褚五公。按照上述说法,这位褚五公大致生活于南宋末期,传至二世名震:震子五,曰仲文、仲科、仲贤、仲和、景文:四世曰显忠、显孝、显仁、显义、显名、显扬,其中显忠曾为执金吾;五世曰友善、友敬、子和、子中、彬、贵、俊、智;六世曰海、江、汉、淮、泗、湖、渊;七世曰长清、长治、长善、长安、长和、长泰、长茂、长明。以上七世均“可考未敢定其世系”,唯长清一支详载并传之于后——长清,子二,长子鸾,其后不显:次子凤,子二,长曰纪,流寓于外,次子义,子四,曰瑶、巩、玳、瑁。
褚义四子中玳最贤。据《峄县志》载:“褚玳,字南泉,多隐德,尝慕范文正公之为人,置义仓、义塾,勒石以垂家训。子二,长化鳌,为名诸生:次化鲲,官省祭。厥后为侍御者一,为尚书郎者二,为舍人者三,出为郡国史者二,簪缨相望,宦业表表,两代间亦何食报之厚也!”
正是这位褚玳公,由于多隐德,才使得南常褚氏族业大兴,迅即崛起于鲁南大地而成为峄县望族——直至今日,鲁南众多的褚氏名人皆称为褚玳的后裔。
三
褚化鳌,字应祥,号云衢,成年后补为县学庠生(秀才),以品学兼优著称。化鳌恪遵孝道,父母病故,居丧期间拒绝饮食,忧戚万分,以至于时届中年竟两鬓尽白。家产丰厚,分家时,能尽让弟弟按其所需取之。分家后,见柜厨里存有价值数千金的借贷契据,化鳌笑说道:“古有孟尝君,为乡邻所拥戴,我为什么不能仿效冯谖,也来一个[焚券市义]呢?于是便将其契据全部焚毁,真的成为“冯谖第二”。乡邻们闻之多称善哉!
褚化鳌死后十一年,其子德培便考中进士,做了柱史官,后晋陕西道监察御史等职。
褚德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应该说正是这位御史公的崛起和显赫,才将南常褚氏的声誉推向了极致。
褚德培,字集禧,号嵩华,别号元在,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少小颖悟,十岁即能操觚为文,县令解经邦见之甚感惊异,称赞道:“此乃大器也!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材。”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褚德培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晋京参加戊辰科殿试进士及第。其殿试所作皆金科玉律,字字珠玑,为一时名文。褚德培科考之初,即遭逢乱世,内有魏忠贤擅权,东厂阉党“五虎”、“十狗”、“四十孙”等遍布京城,大加杀戮,民生不保;外有高迎祥、李白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遍及川陕,危及京畿。继之清兵于关外虎视眈眈,辽东告急,内忧外患迭起,明王朝危在旦夕。
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死,朱由检继皇帝位,号曰崇祯。
朱由检即位之初,颇思振作,先是诏诛魏忠贤及其党羽,昭雪冤狱,起用忠良,继之又强化军机,以靖边乱,颇有生机。怎奈明王朝元气丧尽,积重难返,任凭崇祯帝万千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无力回天。为应付后金的进攻,崇祯帝优先加强蓟辽边防,加派辽响;为镇压农民起义,朝野上下节衣缩食,以增加剿饷;为操练士马,则加派练饷。“三饷”负担已超过农民收入之半,再加上其它京用杂项催征,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荒年饥岁则人相食。
褚德培进士及第,授官征仕郎、行人司行人后,随即被派往剑南(今湖北利川县)任职。适逢后金(清)太宗皇太极率兵进犯,围困北京,崇祯帝急诏命褚德培改任军职赴京勤王。情急之中,褚德培拜别父母,将幼子寄养于白沟河店家,亲率三千乡勇驾车北上,抵京后缒城而入,参加了京城保卫战。京城之危即解,褚德培又率兵东驱清兵三百里,奏凯而还。此后,褚德培被任命为西御史台。褚德培正色山立,执法严明,曾数度上疏,皆系国家大计。时有大司农官某庇奸渎职,被褚德培连上四疏予以攻讦,直至将其查办,在京中引起震动。
崇祯四年(1631年)秋,明登州游击孔有德率兵援辽,至吴桥叛变,还兵沿途大掠;至十二月,败济南官兵,直驱登、莱等地。翌年正月,孔有德终至登州,击败来援官军,乘机抢占登州城。崇祯六年(1633年)初,官军攻克登州,孔有德、耿仲明携家口渡海欲奔旅顺,被阻,屯双岛,请降于金。四月,金命朝鲜资助孔有德,派兵迎之。时朝鲜助明,正堵截孔有德,见金兵来援,乃退。孔有德遂降金据辽,回师攻明。
明王朝连年用兵,国库匮乏,不惜加重赋税,横征暴敛,山东大部首当其冲。因登、莱战祸,糜费浩大,民众所负赋税尤重。特别是鲁南兖东等地,非但赋税加重,而且还将奉命将官府所敛物资运至千里之外的登、莱战场,致使兖东民众苦不堪言。又因连年征缴,饥民无以交纳,致使拖欠数额连年增大。官府催逼日紧,’饥民则朝不保夕,流窜外徙。
鲁南尽属兖州府,峄县等地位于兖东,是为褚德培桑梓之地。时值“三春告荒,斗米三钱,饥民嗷嗷待哺无日”之际,时任西御史台的褚德培愤而上疏,要求减免山东赋税,并请蠲免兖东拖欠税额,但未得获准,却遭到崇祯帝的切责:“朝廷轸惜民隐,岂蕲优恤?但近来各地方多事,屡请留饷,国计愈拙,何得
概议蠲免?”
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初一日,褚德培冒死上书《请蠲兖东拖欠疏》:“题为臣乡,水火虽脱,劳民风鹤可虞,敬抒刍议,仰祈皇仁,以轸遗黎,以安重地事。”
此疏开篇疾呼:
窃念臣乡自逆叛飙起,顿兵弥年,皮骨尽于诛求,锋镝膏于原野,举二东之孑遗,亦岌岌乎,有反裘之虑。幸赖皇上神谋密运,逆贼潜逃。使迷穴之兔,授首有期,而丧林之鹗,投死无地。登、莱被兵之处,有破格蠲赈之议,而青、济之间,亦有援兵经过,而久疲于供役者,应行抚按等衙门详查,分别等第,以为重轻蠲免……至臣乡兖东,虽无残破与援兵经过,而转输供应之苦,则有十倍于青、济者。盖青、济距莱未远,即有征缮,数日可达,价值运费,计程可期。惟兖东去登,千有余里,每有转输,往返月余。不独召买有费,脚价有费,而至于票催收验,以及于交割押解之处,刁掯留难株次守候,又有费,加以军机征发,急如星火,官司不恤,期之必取,拆屋鬻田,人不为售,至于以枷杖代券书,取脑髓充箕敛,而溽暑酷寒,又有卒填道路者,不知凡几。
褚德培为此惊呼:“小民之物几何?惟正之供已堪摧心,而非分之索又复朘血。”进而指出拖欠日久,其害有三:“今上即有历年之征,则下必有分纳之应。财分则力不给,所欠仍归见年,其害一也。且积欠即多,考成必严,有司无以应命,则又行预征一年之法,以抵前欠,是前逋未偿,后逋迭至,辗转蔓牵,
重累何堪?其害二也。夫既私财竭于倍称,所谓渴马守水,饥鹰护肉,虽日用刑责,不能惩贪而劝清也必矣。上行则下从,身穷则心滥,必至之势,其害三也。”为此,特恳请皇上,“与其积欠存而见征亦绌,何如积欠释而见征易完,息物力以清国糈,或亦皇上轸念元元之仁,不待再计者也。”
此疏感格圣上,终获恩准,历年拖欠大部蠲免,兖东父老奔走相告,“欢呼之颂”旷日持久。是年六月,褚德培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走马川、陕、甘肃、宁夏等地。
时年,紫金梁、高迎祥、李白成、罗汝才、张献忠等各起义军正合兵连破山西卅县,入河南,破修武,围怀庆,势如破竹,直逼京师。时任山西巡抚许鼎臣、总兵官曹文诏、左良玉等因山西大部沦陷而龟缩于山左。褚德培亲临前线,督师破敌,侥幸获胜,转危为安,但大片失地一时间仍难以收复。是年七月十八日,褚德培愤而上书皇上《参许鼎臣疏》:“题为晋抚之欺当褫,明旨之看议宜速,谨据事宜直纠,仰祈宸断,以申国法,以无误封疆事。”
褚德培认为,作为一方大员,身负朝廷重托,只有“威立如山,令行如水,故能出奇制胜无穷,乃拥兵自卫。”而许鼎臣却畏敌如虎,屡屡“据城以为窟,渔民以滋淫。”畏兵甚于畏贼,致令陷城失地,生灵涂炭。许鼎臣失地之罪何辞?愤怒的青蛙尚能登车赴战,娇弱的女子也曾从戎杀敌。三秦大地向称雄健之区,其义绅豪士猛将骁卒本可组织起来抵御强敌,遗憾的是从不见许鼎臣发一号令。“今日失一城而不问,明日屠一村而又不问,坐弃苍黎,资以饱贼”,许鼎臣失责之罪何辞?古人有抱病登车讨贼,不辱使命者,誓死不与贼寇共生存,故能感泣三军,勋铭鼎钟。而许鼎臣身为督抚,却常常日出三竿仍闭门高卧,醒来后要鼓吹三通方始焚香熏衣,而后草草理座问事,致使战事吃紧,报卒亦不敢轻易来报,担心搅了许鼎臣的好梦。无怪乎众将官虽有血战之勇,竞也无所适从。许鼎臣玩乎职守之罪何辞?最可恨者,辽州之陷,白骨如山,许鼎臣作为督抚大员,竟无吊死问伤之义,致使众多的抗节殉难的英烈义举得不到褒奖。临县之失,贼寇占据达两月之久,许至无收复之意。及至贼寇粮尽自退后,许鼎臣竟以已功奏报朝廷,欺饰虚诞,冒功邀赏,其欺君之罪何辞?太行泽、潞二州历来有天险之称,此为晋豫两省天然屏障,朝廷命许在此驻防设兵,决策英明,本能围敌聚歼,以报全功,岂料许鼎臣却游移迟滞,按兵不动,致使贼寇窜之河北,我百年奠安之封疆,遭受强敌蹂躏,数百年培养之赤子坐视刀俎。庸以成怯,愎以成欺。不知皇上何曾有负于许鼎臣,致使许丧心若此?为此,褚德培特惊呼:“嗟嗟,臣乡不幸,而有闭门诵经之余大成几陷三齐;晋地何辜,而又有拥兵自卫之许鼎臣遗毒中州。长此不向,无论诸臣观望蒙隐,无灭贼之期,而民尽财殚,将中原无安枕之日矣。伏望皇上立逮鼎臣,而置之法,以正欺误之罪。”
褚德培特此声言:“臣与鼎臣无纤嫌,直为国家起见,故不觉以大义声责,至触忌取衅所不计也。”可谓大义凛然,无私无畏,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为此,许鼎臣终于被革职查办。
崇祯帝对褚德培的忠心赤胆及无畏精神大加褒奖,并于崇祯六年(1633年)十一月十三日敕赠褚德培御匾一方,御书:
抨摘奸回振鹭车之风采
肃清辇毂兴骢马之歌谣
同时敕封褚德培之父褚化鳌为文林郎、陕西道监察御史,其母曹氏、妻高氏为孺人。
其圣旨曰:
奉天承运
皇帝敕曰:御史,耳目之官,职任最称雄要。高皇亲定宪纲,尝谕台臣曰:风宪任得其人,自无壅蔽之患。朕是以程人为急,而询事考言不厌详也。既称风霜之任,可无华衮之褒?尔陕西道监察御史褚德培,宏深有识,劲正不阿,脱颖廷抡,宣劳使署,擢之花砖豹直,资其白简豸威。而尔正色立朝,柔不茹而刚不吐;披忠矢谠,违必弼而愆必绳。至于抨摘奸回,振鹭车之风采;肃清辇毂,兴骢马之歌谣。扰法赫然,得之明试,可谓真御史。已是晋尔阶文林郎锡之,敕命。
夫法官,取称柱后言审,固不挠也。其有建白,则定见定议;屹如山岳,而直节乃见焉。尔为国效忠,謇谔已著,其益务发抒靖献,不为回挠,殚尔耳目之职,为予明还之助,朕且有后命矣。
敕曰:士人当官建白,率从平生所诵习者,慷慨而陈。乃下帷之际,谁实赞勉?以有成者,则御穷之配,功足多也。年既不延,恩无不逮。尔陕西道监察御史褚德培妻赠孺人高氏,毓粹儒门,俪芬哲士,主馈克隆孝养,综家不惮勤劬。构乙夜之寒灯,鸣机佐读;遂四方之壮志,脱珥助游。尔夫甫奋翮于云霄,而尔遽萎华于朝露。耸瞻柏署,已跻衣绣之荣;还顾兰闱,徒抱遗祛之叹。兹用仍赠尔为孺人。虽埋玉于鬣封,尚齐芳于豸史。
敕命
崇祯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之宝
是时,流氛猖獗,三秦沸沸,褚德培督令辖属,一边组织官军民团协力剿匪,一边劝农桑,疏河道,安置难民,恢复生产。同时上书都察院,指出:“三秦非无事之宇,全陕有累卵之危,年来兵马调发亦几空籍,而各边愁存殊同涂炭。故在分巡河西道,则有郭应向、张允登之死;在固原道,则有陆梦龙之死;宁镇有全军覆没之惨;甘镇有大帅殒命之变;而河州西宁,又复以称戈杀官迭告。此皆系兵马空虚,在在窥伺,故寇盗之荼毒益甚,而地方则反侧弥深。于此不一破格创议,鸸补救之,倘必按图以索,刻期以求,恐无马则无兵,无兵将何守?……事关地方职守,不得不据实告陈。”“为危疆宽一纤,即为朝廷留半壁,其所关于边计国事非渺小矣。”
都察院敬纳告议,切责马政司.一体协调,各府道兵马全力支援川陕剿匪。褚德培巡按三秦,指挥若定,连战连捷,歼敌无数,俘获羌马望若云锦,悉被督师洪承畴留作骑师。
褚德培本来体弱多病,由于日夜操劳,眠餐失时,终于“前恙复剧”,“复变而为疟矣,寒热交作数日,几不知有人间事,兼剂并施,始徐徐有生意。久病之后又生一病,残躯几何,能堪此膏煎,扪肌揣骨,正不知所税驾之地,不能复问巩西一步矣。”为此,褚德培抱病返京,三乞归养,却未能获准。至京检索行囊,一无钱财,二无珍宝,仅有书册及碑帖拓片数百本而已。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褚德培病体初愈,即“复拜命巡视禁旅,讨军实诘兵戎。及上大阅,睹士马饱腾状,赏赉有加。”在此期间,褚德培亦曾连连上疏,“虑海言海,耻贼言贼。”要求加强海防,“一曰设大将以连各岛之势;一曰招残卒以收转败之功;一曰严登口以杜四掠之渐;一曰防津口以护关宁之运;一曰召商船以储征战之具;一曰安登民以收转徙之心”。皆为皇上采择施行。
崇祯十年(1637年),褚德培奉差两浙盐政,未及起行,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二岁,可谓英年早逝,哲人其萎。“临终唯以国事为忧,言不及私,献略未竟,朝野惜之。”
泽州知州、邑贤黄图昌曾有《祭褚侍御文》祭之,曰:“盖公之年未浃甲子,遽告星陨。上为之震悼辍朝,下为之巷哭罢市。迄于今,圣主隆录勋之典,乡国兴享贤之祀,嘉庸懿行,光垂史册。”黄图昌与褚德培本为儿女亲家,因之过从甚密,悼亡亦悲:“夫公之于予则何如乎?里闹閈壤也,吟诵同室也,青衿而廪饩者同时也。同厕东国之贤书,同隶南宫之金籍;登仕版而同为兴朝之寮采,缔姻亲而同为子女之父母。毕公之世,无不同余者,而先余而逝,顾独与余异也,宜然乎,呜呼痛哉!”
黄图昌小褚德培三岁,“交公于竹马风鸢之时,以迨夕山晚涛之后。”对褚公之瑰伟风仪则大为赞赏:“公之有造也,娟好静秀,瑶萼琪葩,余见之;公之有成也,鸾鹄停峙,松梧嶷之,余见之;公之乘时而御气也,虬啸鲸掷,下凌岩壑而上扶风雨者,余又见之。概公之生平,无不快见于余。”
黄图昌自上党告归,悬车戒门,有杜门谢客、菟裘老焉之意,“而公驰驱王事,騑騑....,每归过里门,晤言才数晷而去”。褚德培勤于“王事”,疲于奔命,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之誉。既使在永诀三日前,黄图昌去探望褚公于病榻之侧,二人握手眷眷,褚公仍“为余谈都门事甚悉,扼腕时艰,寇氛未靖,为圣主忧是恨,忠悃蔼如,至危弥笃。”真可谓忧国忧民,死而后已。
褚德培一生著述颇多,计有《纪蠹》、《谏草》、《奏草》、《问蜀》、《入秦》等疏稿诗草,流传后世。
四
褚化鲲,字应祯,号云程,为南泉公褚玳之次子,省祭官居乡,为月旦所推,以次子德埙贵,敕赠奉政大夫、刑部员外郎、加郎中,是为南常褚氏二支。
褚德埙,字凝禧,号旦旭。少年时即才华出众,属文高卓。明崇祯末年,以明经官光禄寺署正,因明王朝败落未及就职而滞留京师,数月后回归故里。直到清顺治初年,清廷选用前朝遗臣,褚德埙始得入朝补为原官。三年后升理藩院院判,以恪谨著绩晋刑部山西司员外郎兼山东司郎中。在职期间,因政绩卓著而累受朝廷赐金赏马,宠锡优渥。
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李自威打进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李自成称帝,明王朝灭亡二。五月,李自成败回陕西,多尔衮入关进京。同日,明福王朱由崧由马士英等拥至南京谒陵,越二日称监国,又十一日乃即皇帝位,改明年元为弘光,是为安宗简皇帝。十月,清世祖入主北京,祭告天地,即皇帝位,随颁时宪历,免明加派之饷及其他项差徭。二年三月,清廷各省地方官开具无主荒地实数,寻免山东荒地税粮。三年三月,清始举行会试、殿试,改明新进士授官法,并选用一批前朝遗官以充各衙署。六月,清博洛兵攻破绍兴,明鲁王赴舟山。十一月,明苏观生等立唐王朱隶---鸺十--广州,改元绍武;未几,桂王朱由榔亦于肇庆称帝,改明年元为永历。
……多尔衮入关时,身后跟随着大批满州贵族、八旗将士和旗下奴仆。入关后,多尔衮为解决其生计,下令占据各属地官民的房屋,同时下令免除被占房屋者三年的赋税,作为补偿。没过几个月。一大批军队回京休养,加之顺治帝迁都进京,又带来了大批人马,特别是八旗贵族及其旗下人的家属大批涌进,京城
顿时人满为患,物价暴涨。一如朝鲜使节目睹:“燕京米价极贵,斗米银价三钱。柴草之难,比米尤甚。且闻衙门之言,则累十万兵经夏屯留,既失农事,秋捧无计,所食陈米,亦且告罄”。
多尔衮思谋对策,见有很多无主荒地急需开垦,遂下令“清查无主之地,安置满洲庄头。”——圈地运动随即展开。
圈地是户部官员具体执行的。他们每到一地,由两人骑马,一前一后,手执绳索,看好一块土地,四圈一拉,总有“几百十垧”;“圈一定,则庐舍、场圃悉皆屯有。”而圈田所到之处,田主登时逐出,屋子里的东西也全部留下,老婆孩子难看的可以带走,要一起留下不许带走的也没办法,无以维生的佃户们,也只好留在圈地内为新主人耕种。
全国各地照此行事,多尔衮连连发布谕旨,让户部传达到各州县,“凡民间房产,有为满洲圈占、兑换他处者,俱视其田产美恶,速行补给,务令均平。傥有瞻顾徇庇,不从公速拨,耽延时日,尔部察出,从重处分。”紧接着下令严禁毁坏圈占田地中的民间坟墓,并不许砍伐房边的树木……
山东、河北等属重灾区,“顺治四年新城圈地于乐陵、庆云二县拨补,但庆云兑地已系题过之老荒,乐陵兑地俱系不毛之薄域,第次报荒在案。士民见兑地荒芜,即卖男鬻女为耕种之资,何计可耕?何策可种?因此欠荒之地,势必不能开垦;抛荒泣天而逃,十之八九。”
清政府为了维护满族的制益,又制订了严酷的逃人法,使其成为延续三十年之久的社会问题。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多尔衮又下令编置里甲,“凡遇盗贼、逃人、奸宄窃发事故,如有隐匿不首者,邻居九家及甲长、总甲俱究治重罪,窝逃者置之重刑。”自圈地、投充事起,逃人日益增多,于是多尔衮又下令:“此等投充旗下人民有逃走者,逃人及窝逃人、两邻、十家长、百家长,俱照逃人定例治罪。”
顺治四年(1647年),褚德埙补为刑部员外郎后,即着手平反冤狱,为大清朝清除积弊,再建朝纲,颇有建树。面对华北等地救亡情况,褚德埙却甚感担忧。
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褚德埙在其《上东道刘公祖乞豁牵夫之累并行节礼书》中惊呼道:“敝邑徭夫之累如陷波泽,强力求脱者虽气耗息奄,犹可十活二三;牵役之苦,如畏烈焰,一经焚烁,未有不肉焦骨烂者,再能活一乎?”在《再上刘司理公祖荒亡赋役苦累书》中曰:“敝邑残破极矣。………自顺治三年,徐知具奉文审户,地止清派八百四十余顷,每顷征银二两。维时丁地虽云荒残,人民尚可安业;及喻知县加荒,遂包派二干四百余顷之数,以致盗贼日炽,良民逃窜。沿及今日,运河以北暨城北,并东西三乡,约计二十余社,俱为丘墟矣。适闻钱粮仍照喻例加数摊派,百姓不胜惊慌”。究其原因,是地方官史贪赃枉法,“徒以百姓之膏脂,饱他人之欲壑”。“此今日之峄大可忧也!”是时,朝廷已派出钦差大臣、大中丞夏昆岗抚按山东,组织救亡,发展生产,希图保境安民,长治久安。于是褚德埙将山东等情写成一篇《上夏中丞劝开除荒亡书》曰:
自鼎革来,潢池摇波,海宇沸腾,而山左为甚。城
社毁于兵寇,户籍耗于死亡,阡陌成狐狸之薮,村
落遍 荆榛之惨。加以三灾迭降,半菽不饱;六月兴
歌,残穗无遗。老弱以供役而毙,输纳以剜肉而憔。
哀我东民,久不知有生人之乐矣。岂意牧民者仍拘户
籍之常额,以为经制;增地丁之横赋,以速逃亡。嗷
嗷待毙之余,与鬼分日,宁堪罹此乎?
褚德埙认为:“荒不开则循例而征,惧无艺而乐转徙者日众;亡不除则按籍而计,复本业而眷故土者思离。究使未荒者益荒,未亡者悉亡,是今日之政甘为豺虎驱民而纳诸沟壑也。”这明明是与民争利,岂能认为是与民生息呢?而且按现在的实有人口计算,较往昔已是十损八九,而以往昔的赋税与现在相比,现
在却已超出了十倍。老百姓朝不保夕,苟延残喘。明明日月,却吁天无路,眼巴巴地在等待着朝廷来赈济呢?所以,为民父母者,当务之急是减租减息,不可包荒以裁地;核实人口,岂宜照例以括丁。要让利与民,与民生息。“盖宽于实数,则民力裕而招徕渐广;苛于额数,则生意窘而国本愈摇。”因此,特恳求中
丞大人,“如文正之忧先天下,汲汲救时起敝,蠲除荒亡。早一日,则以一日而瞻百年之雨露;先一郡,即以一郡而蔚五郡之云霓。……愚以齐鲁重地,桑梓关心,顾福车而惊畏,虑毁室而哀鸣,情急势迫,挥涕请命,俯赐采纳,山左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