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谱导航
Netor族谱总列表
Netor直通车
族谱赞助
相关族谱
1/5页 1 2 3 4 5 向后>>
孙姓  余姚孫氏

家譜知識簡介--谱牒

谱牒
    所谓谱牒,即专门记录历代家族成员及其血缘关系的书册。
    随着家族内部子孙的繁衍,一个家族会不断发生分化,分别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这种同一血缘的延续与分化,最初是藉助于史诗等口头涌唱的手段得以记忆和传承的,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有在重大的节日或宗教仪式上由巫师或长老诵唱族谱的习俗。文字产生后,先民们就开始用文字记载族系的传承繁衍,这就是最早的谱牒。
    由于血缘关系的明晰清楚是宗法制度赖以正常运作的基础,记录血缘关系的谱牒必然应运而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牒记,自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又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可见,司马迁著《史记》,叙述三是五帝反复、商、周三代之史实,就多依据旧传之谱牒。
    在先秦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谱牒,因为只有他们才有世袭财产与特权,才需要有谱牒作为这种世袭的依据。
    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封建制被打破,谱牒不再是世袭贵族的专利,一般的豪族也开始修谱。但在东汉之前,由于汉祖刘邦和他的那一群开国元勋,率为来自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尚未形成根深叶茂的豪族大姓,因此,修谱尚未成为风气,现在知道的仅有《帝王诸侯世谱》、《扬雄家谱》、《邓氏官谱》了了数种而已。
    东汉以后,由于门第势力的兴起和门阀制度的确立,世姓望族以血缘、门第之高贵相标榜,国家也依据门第之高低贵贱选上任官,谱牒之学盛极一时。
    东汉以后的谱牒不再是仅仅记载帝王世系的"帝王谱",而主要是豪杰之家的单姓族谱,如《王氏谱》、《崔氏谱》、《陈氏谱》、《谢氏谱》等。此外,历代政府为了选拔人才,还组织专人汇编天下望族谱牒,如东晋时贾弼编撰的《姓氏薄状》、南朝王僧孺编撰的《百家谱》、北朝何承天编撰的《姓范》及《后魏河南官氏志》等。
    唐代及其以前,修谱还只限于世族大姓,一般的庶族小姓尚与之无缘,官修的谱籍也只收录世族谱牒。唐代之后,由于唐代统治者对世族大姓的打击和抑制,更由于唐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传统的世族大姓势力逐渐消亡。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其当权者更是多为草莽出身,传统的世族大姓至此受到了彻底的扫荡。因此,从宋代开始,族谱从贵族之家进人了寻常百姓家,  历经元明清,直到现在,一般百姓都有自己的族谱。
  谱牒之学虽然源出于封建宗法制度,但其作用却不仅仅限于维护宗法制度。卷帙浩繁的谱牒文献,为现代学者发掘历史资料、追索地理变迁、研究民俗世情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今,谱牒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即谱牒学。
    当然,谱牒的最直接作用是据以寻根问祖。中华民族历来有"报本返始"的传统,一个人只有知道了自己的来龙去脉,才算找到了生命的依托,共同的祖先又会增加人们对其族群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而谱牒记载始祖渊源、列举家族支系、叙述世代迁徙,因此成为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于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同胞,谱牒更是其保持血缘记忆、认同华夏子孙的重要凭借,正是谱牒,建立起他们与祖国故土的缕缕亲情。
  
  

族谱资料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1号) 孙氏家族才华横溢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15号) 家譜知識簡介--谱牒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29号) 家譜知識簡介--郡望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40号) 当代孙姓的分布频率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55号) 历史上孙姓的分布和迁移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112号) 郡望堂号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115号) 姓氏合一的后果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121号) 姓氏与地名的关系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127号) 门第与姓氏的联系 修改取消
【976号谱】族谱资料(总133号) 何为赐姓 修改取消
1/5页 1 2 3 4 5 向后>>



网同族谱号:976
孫氏紀念堂
族谱世系树
本谱共5代
纪念园区 | 族谱留言 | 族谱讨论
本谱由Netor用户【wsun】建立并维护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