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姓 户氏族谱
族谱资料 |
姓氏文化】 姓氏略考-0315-扈姓 - 姓氏渊源
0315-扈[扈、鄠、??、??,读音作hù(ㄏㄨˋ)]←“扈”的古体字“??、??”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国家出版业标准矢量字库《方正超大汉字集库》;相关的满文、蒙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等。 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远古祝融后代之有扈部落,属于以国名为氏。 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有扈氏一族为东夷少昊族的九扈部落,其先祖为著名的祝融氏。 这个观点以著名的东汉学者王符所著《潜夫论?志氏姓》为典型代表:“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 朡川,在今山西省的长治市屯留县一带,是己姓八氏最早的生息繁衍之地,其后随着家族的壮大,各姓氏支族各自分迁,扈氏一族沿大河(今黄河)向东方迁至河南原阳至山东济南之间,建古扈国,成为己姓有扈氏一族。 到了帝尧陶唐氏七十六年(公元前2261年),曹魏、屈骜两个戎国不服教化,有扈国也乘机脱离尧帝的控制,于是尧帝命令时任司空的大禹率军攻伐这三国,大禹率军先后攻灭了曹魏、屈骜、有扈国,并对其国民施以教化。 此事件在《竹书纪年》中有记载:“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而在后世的史籍《吕氏春秋?召类篇》中也记载:‘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 己姓古扈国被大禹克灭之后,其地后来成为大禹之子姒启分封后代的扈邑,而原古扈国王族后裔以及国人则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有扈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使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己姓扈氏族人皆尊奉祝融为血缘先祖,尊奉董父豢龙氏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姒姓扈氏合谱。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竹书纪年》的记载,“禹荐益于天。七年癸未,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大禹逝世后,本来应当是由伯益禅接继位,但是大禹的儿子姒启自己强行继承了王位,以伯益为费侯,封出就国。时姒启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姒启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有扈国的不满。扈国君主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据说还是姒启的庶兄,受封于有扈(一说今陕西扈县,一说今河南洛阳,一说今河南原阳),建立有扈国,称有扈氏。 有扈氏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坚决反对姒启,并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强烈反对姒启的统治。 于是姒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予以镇压。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大绩记忆犹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他的儿姒启,所以姒启占有很大的优势。双方军队在有扈国的南境甘邑相遇,交战前,姒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著名的《甘誓》,后记载在典籍《尚书》中,其中列举了有扈氏国的种种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族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姒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国,之后迁都于黄台之丘(今河南禹州),并正式建立起奴隶制的夏王朝,称“夏后启”。 这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有记载:“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四年后“伯益薨,启岁善牺牲以祠之。” 有扈氏族人在亡国之后,以原国名为姓氏,称有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扈氏、有氏。 后来,有氏一族中有人因家族已经失国,遂改称冇氏。“冇”就是“无、没有”,以念失国之痛。 扈氏一族后来又分衍为扈氏、户氏、鄠氏三个姓氏。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氏就是由“扈”字去“邑”而为户氏;而鄠氏则是后来因秦始皇改“扈”为“鄠”,因称鄠氏。 扈氏、户氏、鄠氏、有氏、冇氏,五氏同宗同源,皆世代相传至今,皆尊奉大禹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己姓扈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上古时期,少昊成为天下共主之后,称凤鸟氏。他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专门设置了负责农政的官员,按北方农业耕作的自然物候规律,称之为“春扈氏农正”,简称“农正”,亦称“大农”。 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执政时期(盘庚石表记为公元前2357~前2258年在位),“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类如当今的农业部部长。后稷也就因此成为后世姬周的先祖。 农正的下属有四: 农师,为上士大夫,具体负责农田耕作之管理; 农史,为中士大夫,负责记载农事、物候、气象、收成、仓储等; 农役,为下士大夫,专职负责农事过程中的具体相关事务; 保介,为方吏,就是地方官吏,主要负责管理各个田地的地界。 在农正、农师、农史、农役、保介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农正氏、农师氏、农史氏、农役氏、春扈氏、保介氏等,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农氏、春氏、扈氏、保氏、介氏等,世代相传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姬姓、赢姓扈氏族人皆尊奉少昊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扈地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中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代北鲜卑族有扈地幹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二十年(公元494~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其间扈地幹氏部落改为汉姓扈氏、幹氏两种姓氏,后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皆世代相传至今,其中该支幹氏族人在今天大多简笔为干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扈伦纳喇氏,以扈伦河名为部名,因以称氏,后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叶赫河岸为叶赫部,以部为氏,改称叶赫氏,满语为YeheHala,汉义“盔顶”,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与哈达部、乌喇部、辉发部各自在扈伦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史称“扈伦四部”,后皆为后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所统一。清朝中叶以后,扈伦纳喇氏的主要分支叶赫氏、扈伦氏、纳喇氏等,多冠汉姓为扈氏、叶氏、那氏、纳氏等。 ⑵.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满语为HusihariHala,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赫哲族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扈氏、华氏、关氏、胡氏等。 ⑶.满族科奇哩氏,亦称柯齐礼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扈氏。 ⑷.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满语为TohoroHala,汉义“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喀穆(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南)、奥里迷(今黑龙江同江)、毕瞻(今黑龙江毕瞻河流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祝融、董父(豢龙氏)、大禹。 |
族谱资料 | ||
【6205号谱】族谱资料(总1960号) | ![]() |
![]() ![]() |
【6205号谱】族谱资料(总1961号) | ![]() |
![]() ![]() |
【6205号谱】族谱资料(总1962号) | ![]() |
![]() ![]() |
【6205号谱】族谱资料(总1963号) | ![]() |
![]() ![]() |
【6205号谱】族谱资料(总1964号) | ![]() |
![]() ![]() |
【6205号谱】族谱资料(总1965号) | ![]() |
![]() ![]() |
【6205号谱】族谱资料(总1966号) | ![]() |
![]() ![]() |
【6205号谱】族谱资料(总1967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