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 濟陽堂 广东揭西河婆蔡氏族谱
《蔡氏九儒渊源考》 |
《蔡氏九儒渊源考》
蔡氏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四子蔡叔度,受封于蔡县(今河南省上蔡县)为诸侯,是为蔡国,以国为姓。蔡国在河南济水之北,故曰济阳蔡氏。 至唐乾宁四年,有凤翔节度使蔡炉者, 蔡炉(856—950),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字延器,弋阳郡光州固始县人。聪明颖悟,博通经传,遍览诸子史书。唐僖宗(李漼)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领乡荐,次年中戊戌进士,任德州知州,再迁东昌刺史。唐昭宗(李晔)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以守郡功加封凤翔节度使,便宜行事。乾宁四年(897)为避中原之乱,和其妹夫刘翱将军及西河节度使翁郜率五十三姓自光州故始过长江、经赣水,入福建建阳,主建阳县事。因与以节度使身份主一县之政,与一般县令身份不同,故称建阳县长官。“公为政宽仁,甚得民心,屡巡劝农”[①]。观县治之西七十里永忠里之麻沙钟光岳之英,孕山水之秀,遂于唐天复二年(902)举族定居麻沙镇北,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卒于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八年(公元944年),享年88岁,葬于建阳县麻沙镇排山。族谱赞曰:“爵列长官,位同少傅,问学可师,德容可睹,开唐有蔡,公为鼻祖。”妻闵氏,名贞,字妙洁,生于唐禧宗(李漼)咸通三年(863),十八岁归于蔡氏,卒于五代后晋出帝天福九年(945)。闵氏幽闲贞静,女德无暇,事姑舅以孝,相夫子以顺,恭敬而处妯娌,和睦以待宗亲,内外咸敬其贤。生子銮(luan)。 蔡銮(876—952),字翔程,生于唐僖宗(李儇)乾符三年(876),幼敏纯笃。唐昭宗(李晔)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以乡荐授建阳县尉。由此可见,他早其父炉入闽两年。,銮向善好义,喜督老子等书,唐昭宗天复二年(902)以疾告乞致仕。唐昭宣帝天佑七年(911),有云游僧人大德者至麻沙,拜叩蔡府,“愿化缘张袈裟致地以为终焉计。”公诺之,并舍财帛建中兴寺,寺阔七十丈,前后殿宇相连。又将禾平里重历田米一百余担充入本寺为祭田,并舍茅房数十间,集僧住持,看守香火。卒于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952),葬于中兴寺后之西。北宋乾德二年以子梅恩赠少保。族谱赞曰:“先生积德更宽仁,五福咸臻备一身。贵子堂前皆显宦,鲰(zou)生今代尚扬名。”[②]妻刘氏,名慈,字本善,生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卒于五代后晋高宗天福六年(942),享年65岁。刘氏天性纯朴,气宇和温,生七子柏、梓、桂、松、樟、桧、梅。 长子蔡柏(891—924),字廷秀,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天资聪颖,幼有雄志,喜读孔明《八卦图》和孙膑排阵兵法。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以武科及第,任石威卫将军。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任两浙安抚使兼知军民事。后唐庄宗(李存勖xu)同光二年(924)卒于任所,葬于松岗(何县待考),无嗣。 次子蔡梓(893—956),字廷用,生于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卒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6年),葬于永忠里留田古池下。生子失谱。 三子蔡桂(895—963),字香廷,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自幼强毅,勇敢有为,视刀锯而目不为之瞬。事无诸王,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与弟樟战死于阵前,宣封左翼惠效灵协济民武安王。未娶。 四子蔡松(897—935),字廷茂,生于唐乾宁四年(897),勤学不倦,耳目所接不遗忘,写文章挥笔而就,同侪(chai)不能及。后梁贞明二年(916),18岁领乡荐,次年进士及第。任御使监察江浙。后唐同光二年(924)六月十五日,以纠核功除考功外郎。天成二年(927)八月初一日,除行营参谋使,提举京城。长兴三年(932),以参谋奇功,御笔特除天威节度使,节制浙江、江西、福建,兼都督军马。后晋清泰二年(935)三月初八辰时卒于任所,葬于麻沙水南陈墩。妻刘氏,名懿,字妙德,生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卒于五代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享年37岁,无嗣。 五子蔡樟(899—936),字廷斡,素负勇,刚毅不屈,以苏秦、张仪自期待。生于唐昭宗光化二元年(899),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与兄桂战死于阵前。宣封石顺宣威协佑兴安王,未娶。 六子蔡桧(901—961),字廷材,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卒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葬于永忠里官埂垅。妻詹氏,名蘭,字时香,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卒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1)。生子失谱。 蔡梅(903—965),字廷和,博学强记,手不释卷,口不绝吟,负雄才,立大志。六经精明,言行谨修,醉道德于胸怀,饱仁义于脏腑。后唐同光三年(925),以深明六经,德修行谨,应诏任邵武司户参军。清泰二年(935),任单州团练使。后晋天福十二年?(949?),以督军马功,特升御前右军都统制。后周显德二年(956),加少保。遇明堂大礼,赠三代祖蔡炉赠少傅,父銮赠少保。北宋乾德三年(965)卒,次年饬令葬于麻沙水北梅园。生子炀。 蔡炀(935—999),字刚直,风采凝重,操履真纯,处贵犹贱,处富若贫。北宋真宗征聘不起,而自语曰:“吾岂事王侯云乎哉”。生子二,长克铭,次克顺。 蔡克铭(951—1001),曾任抚州通判,兴国五年(980),任吏部郎官。卒于任所,葬于建阳后山东源,嗣失考。 蔡克顺(957—1032),字秉柔,秉性请异,虽博学强记,却不求仕进。治家严肃,处人以恭,志高节坚,事贤友仁。生六子,智、仁、圣、琇、中、和。六子中,除长子智无嗣和三子圣仕外失谱外,次子仁、四子琇、五子中、六子和,皆显达。 蔡仁(972—1049),字广爱,咸平元年(998)领乡贡,次年中进士,任礼部给事,祥符元年(1008)出知寿州。天禧二年(1018),升御使兼直贤院学士。景佑二年(1035)五月十五日,任参知政事。康定元年(1014)五月,兼提举洞宵宫。庆历元年(1041)五月,以提举洞宵宫功特拜任枢密使,六月再加赠三代,曾祖梅直议大夫,祖炀嘉议大夫,父克顺通议大夫。妻游氏广增郡夫人。卒于皇佑元年(1049)七月初十日未时,遗表上闻,皇帝辍视朝一日。谥文敏,葬于麻沙镇北象鼻山。生二子,长伯禧,次伯充。 蔡伯禧为神童,三岁朝金阙,宋真宗赐诗云:“八闽山水多奇秀,三岁神童出盛世。家世应传清白川,婴儿自得老成姿。初能学步来朝阙,方能及言解诵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有义期。” 蔡伯充,蔡仁次子,轻富贵,乐贫贱,隐居不仕,宋神宗征聘不起。生子谅。 蔡谅,伯充之子。宋绍圣四年(1097),由乡贡入太学,擢(zhuo)太学录,劝蔡京以清慎正直事君,不当以司马光、吕公著为奸邪,触怒蔡京,将加遣谪最,谅弃官隐居。生子发。 谅子发、孙元定及元定三子渊、沆、沉和四孙格、模、杭、权,四世共出九儒,集注经书,羽翼朱熹,继承孔孟正脉,发孔孟之未发,其学术思想曾光耀世界,为我国历代所推崇。 根据蔡古初撰《蔡氏九儒渊源考》编写 载《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 |
族谱资料 | ||
【3148号谱】族谱资料(总1342号) | 《管蔡世家-史记》 | 修改取消 |
【3148号谱】族谱资料(总1343号) | 《蔡氏九儒渊源考》 | 修改取消 |
【3148号谱】族谱资料(总1344号) | 福建莆田宗系譜序 | 修改取消 |
【3148号谱】族谱资料(总1345号) | 廣東梅縣福粵公蔡氏族引 | 修改取消 |
【3148号谱】族谱资料(总1346号) | 广东梅州松源开基谱引 | 修改取消 |
【3148号谱】族谱资料(总1578号) | 《河婆蔡氏大族谱》编修方案 | 修改取消 |
【3148号谱】族谱资料(总1579号) | 河婆蔡氏大族谱《采编工作指引》 | 修改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