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谱导航
Netor族谱总列表
Netor直通车
族谱赞助
相关族谱
1/6页 1 2 3 4 5 6 向后>>
许姓  福建汀州·江西吉安-四川荣县许氏族谱

许氏渊源

一、许氏源流
  (一)姓氏的由来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妇女称姓,上古八大姓的姜、姬、姚、姒、妫等,皆从女旁,代表母系血缘。男子称氏,一族分为若干支分居各地,每支的称号就是氏,姓可呼为氏,但氏不可呼为姓。氏是血缘家族地位贵贱的标志,不代表血缘关系,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周武王兴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宗族分大宗小宗,确立嫡长子的权位继承制,姓氏逐渐合而为一,用来代表父亲血缘关系,而以地望来明贵贱。自周代之后的姓氏才与现代所称的姓含义相同。
  中国姓氏得姓的来源非常广泛,有以国为姓,有以居住地为姓,有以先祖的官职为姓,有以祖先的职业为姓,还有赐姓、改姓等。大都有一番不平凡的来历。
  (二)许氏是炎帝神农的后代
  炎神,母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长于姜水,因以姜姓,为神龙氏又称历山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称炎帝。之后,子孙繁衍,帝王厘为姜姓缙云氏,木器为姜姓共工氏,到尧时,炎帝裔孙伯夷,为四岳之官,主持祭祀,谓之太岳。佐禹治水有功,舜封他为吕候,故称有吕氏。并发展出齐、许、吕、申等。伯夷后代姜信,佐周克商有功,受周武王封以男爵,在许地建立许国,以国为氏。东汉许慎叙其祖源:“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候于许”。可见,许氏出自姜姓,炎帝之后裔。
  (三)许姓的起源。起源有二:
  1、许姓得姓于西周时的许国。公无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唐尧时期的四岳伯夷的后代文叔封于许,建立许国,以国为氏而得姓。许国的开基君主文叔,是许姓的得姓始祖。
  2、由尧舜时期的名人贤士许由而得姓。尧之师曰由,字武仲,居许之阳城隗里。既有治国的才能,又是道德高尚的人,尧欲禅君位于由,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由殁葬于箕山。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其后人从由隐于箕山(许),取其名讳为氏,遂以为姓。
  许氏自周武王封文叔,肇姓许,至今二千八百余年,代传将一百三十世,上溯到伯夷、共工氏、缙云氏以及炎帝,更加源远流长。
  二、许姓的播迁
  许氏从姜姓分支以后,沿颍水向东发展,先达箕山(今河南登封),后到达许(今河南许昌东),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是古许氏长期的聚居地。有一部继续南迁到英(今湖北英山县许子坪)六等地。
  许国建立后,开创了许姓人的第一个发展时期。东周初年时国力达到了鼎盛,拥有了以今许昌为中心的百里之地,至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普多次迁徙都。先后迁到叶(今河南叶县)、夷(既城父,今安微毫县),荆(今湖北宜昌,当阳一带),析(既白羽,今河南内乡县)、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每次迁徙都在迁徙地都遗留了后裔。
  许国灭亡之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散居各国。除部分迁居湖北荆山和湖南芷江,多数遗民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北上最初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新城都乐善里或沿古汝河就近迁往汝南一带。战国时,高阳许氏一支迁往昌邑(今山东金乡);南朝梁时高阳一支迁往安陆(今湖北安陆),又一支迁往新城(今淅江富阳);汉时,又一支迁往汝南。汝南是汉代名郡,高阳、汝南、颍川成为许姓的主要聚居地。
  两汉三国至晋,许姓人由于出仕和避战祸又开始由北向南大规模迁徙。许敬祖孙三代为汉三公,许劭、许杨在汝南任职外,许靖、许光、许混等十余人,先后在魏、蜀、吴和晋出仕,因出仕各地,举家迁徙;许滢汉武帝时任左翊将军,受命于135年入闽平叛。东汉末,许氏避乱,大量南迁,许曼、许副、许逊皆流寓江南;西晋永嘉之乱,中原许姓纷纷迁往江南,多弃官携眷。主要迁往安徽、湖北,远者已进入江苏、浙江以及江西、福建一带。至此,南方到处皆有许姓。
  随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还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唐总章二年(609年),从汝南迁往固始人许陶,许天正父子去闽平乱留在当地建立漳州。许天正袭父职宣威将军并任泉潮团练副使,终身戌边,镇守南诏,被奉为开闽漳始祖。唐僖宗四年(887年),河南固始人许十一入闽,居闽清。唐高宗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任武荣州(泉州)刺吏。许姓蕃衍到闽各地。
  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迁徙主要是自江西分迁南方各省,并由福建、广东等地播迁海外。南宋礼部尚书许贵,为保家族血脉,把自己和其兄许富的财产分为九份,平分给九个子侄,让他们分迁于赣、粤、闽、鄂、湘、川、桂等省;另有一支许姓,迁楚州,再迁同州(今陕西大荔)、西安,最后来到今河南灵宝。这支许姓在明代相继有四人任尚书,在当地形成望族。清康熙年间,因四川长期遭受战乱和瘟疫灾荒、人口大减,由中原一带移居两湖两广的许姓,开始移民四川。先在粤东一带的许姓人,远者到四川、云南、贵州、近者进入广西、湖南、湖北。此后,又陆续迁往海南、台湾和南洋等地。
  许姓入台集中于明清两代。明永历年间,泉州人许友仪、许源兴、许盛森、许怀冲、许申等渡海入台,分别迁入嘉义、台南、云林等县。清康熙年间,又有泉州许姓人入垦新竹、云林县;雍正年间。同安人许利生入垦新竹县、漳州人许德祫入垦彰化县,乾隆年间,泉州人许大岳入垦台北县,此后,许姓又多次向台湾迁徙。
  许姓不仅在国内不断发展,还播迁到世界各地,明清时期多由广东、福建、海南、珠浦(今福建金门)迁居海外,主要是东南亚和欧美的越南、缅甸、泰国、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和地区。
  许氏自在中原诞生后,经历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从中原向河北、山东、安徽及江南各地迁徙,进而从江、浙、闽、粤向全国播迁及移居海外。现已基本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许姓人口约有650万人,占汉族总人口的0.54,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3)山东(9.6)、云南(9.4)、广东(6.8)、河南(5.9)、安徽(5)、浙江(4.9)、四川(4.3)。这8省的许姓约占全国人口的59。全国已形成以华东和云南为中心的两个许姓聚集地。最大的许姓聚集区域是华东四省,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三成,总人口达180万。除此,还有广东、福建交界区域以及甘肃中西部聚集区。许姓在当今中国姓排行第三十五位,在台港排名第十一位,成为中国的大姓,显姓。
  三、许姓郡望
  郡望,也称地望。是魏晋至随唐时,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其子孙不论迁徙多远传衍多少代,仍举原籍郡名或发祥地郡名作为自己的郡望。一个姓有一个或多个,通常以其声望最高的为主。许氏发祥地许昌,属颖川郡,高阳郡、汝南郡许氏较显赫,最为驰名,是许姓宗族发展繁衍中心。许姓故以高阳为郡望,以高阳堂为常号一直沿袭至今。
  (一)汝南郡。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东汉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此支许氏由许直接迁徙而来。到东汉时,可以说是名人辈出,人才济济。许据曾任大司农,是汝南许氏家族中最显赫的人物,汝南许氏望族,就是从许据这一支发展起来的。两汉至晋,在各地皆有要职。
  东汉第一位汝南平舆许氏名人,就是著名水利专家许扬,字伟君。另一位是许峻,字季山,善占卜之术,其孙许曼,也成为一代易学大师。东汉中晚期许甫及子孙六代高官百年。许甫,官至公府椽。其子许敬,从县吏,外迁江夏太守,光禄勋,后升司徒。许敬之子许训,字季师,官任太尉,为三公之首。许训之子许相,字公弼,任司空,后又转任司徒,迁少府,再迁河南尹。从许敬到许相,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公,再到许敬从孙许虔、许劭、许靖和劭之子许混、许靖孙许游,可看出汝南许氏已成为声闻名遐迩的一流门阀土族。
  汝南平舆许氏外,汝南召陵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文学专家,他的《说文解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汝南另一位著名人物。
  (二)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自容城徒冀州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开基始祖为秦未稳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其曾孙许毗,在汉代官至侍中太常,位列九卿。许毗之子许德,字伯饶,先任安定太守,后任汝南太守,并定居于平舆(故汝南与高阳关系殊密)许德有四子,许据、许政、许邈、许劲。许据任大司农,子允,魏中领军镇北将军,生武,奇,猛。许猛。许猛晋幽州刺史,子式,晋平原太守,生二子,许皈,晋司徒椽,为南支祖;许迈,晋东海太守,北支祖。
  (三)昌邑郡。战国时许姓一支自高阳迁居此地,汉时形成望族。汉高祖功臣许盎,其孙许昌,后为汉武帝丞相。许广汉女为汉宣帝皇后,广汉为平恩候,其弟舜为博望候,延寿为乐为成候。昌邑许氏为功臣将相公候、皇后,相当显赫。
  (四)安陆郡。所在安陆(湖北安陆县)高阳南支。许皈,字仲仕,四子:茂、询、巍、雅。许询,字玄度,四子:元之、仲之、季之、硅。许询五世孙许君明,梁楚州刺史,子宏周生法光,法光生许绍,绍为唐陕州刺史安陆郡会,自此显赫。始祖应为许君明。
  (五)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平舆分支,东汉未年大名士许劭之后,因在太原做官而落户,并形成望族。
  (六)会稽郡。秦始皇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此支许氏,为汝南召陵许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以分布于阳羡(今江苏宜兴)而著称。
  (七)其它望族。
  1、汝南东迁楚州(今江苏淮安)后又想继迁到同州(今陕西大荔)西安等地至今。元时期,其中一些人在金吾卫上将军许威的率领下,迁至今河南灵宝市梁村居住。在许威迁居梁村后,相继出了许实、许进、许诰、许赞、许论名人,其中4人在明代相继任各部尚书,是当时天下著名的望族之一。
  2、江南许氏。
  (1)从高阳迁往汝南,再徙居江南。许敬宗和许圉师,唐高宗时同时为相。许敬宗,杭州新城人(今浙江富阳)其父许善心字务本,祖茂系许皈之后。唯阳太守许远,为敬宗四世孙,移居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许圉师与敬宗同祖,敬宗为许询六世孙。今江浙许姓,皆出于高阳。唐末二十世祖许儒自雍州入歙。宋初二十三世祖许逖迁高邮,二十五世祖许琳更自高邮迁无锡,挽近始自锡迁苏。
  (2)自汝南迁往江南。闽粤许姓,则始自汝南汉时许商,十九世孙许陶与子许天正,遂开基漳南,故闽粤许氏,皆天正为漳南二世祖。自汝南迁往汝南的,还有常州义兴的许胤宗。
  (3)晋陵许氏。晋陵(今江苏武进)汉代有徐州刺史许圣卿。
  (4)丹阳许氏。丹阳(今安徽宣城),唐有睦,郢州剌史许浑。
  (5)安陵许氏。汉置县,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汉有许博,著《大博经》。
  四、荣州许姓源流
  (一)荣州,荣县古称荣州。
  旧传西周时,荣县境为荣公封国。因荣公佐武王有天下,名列十臣。有盛德留周,赐土于此,厉王时,荣公后裔列为卿士。
  战国时,县境为蜀国地,秦惠文王灭蜀后,始属蜀郡南安县。
  随初,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在今县城设大牢镇。因县界有大牢溪而名,开皇十三年(593年)改镇为县,在旭水河河畔(今旭阳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划大牢、威远二县于公井镇置荣州。因界内荣德山而名。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大牢县之一部设旭阳川县。大牢治所迁至乐山县东南金山寺,分威远县置婆旧、至如、贞观二年,割泸州的隆越县,均隶荣州。贞观六年,荣州治所由公井迁大牢,同年,割嘉州的资官县隶荣州。贞观八年,将婆旧,至如,隆越三县并入威远县,同年又割泸州和义县,隶荣州。高宗永微二年(651年)荣州,治所由大牢迁旭川。今县城始为州(郡、府)县所共署之地。
  五代,沿袭唐制、荣州辖旭川、资官、应灵、公井、威远、和义6县。
  宋初,州、县仍沿唐制,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和义县并入威远县。荣州辖旭川、资官、应灵、威远、公井5县。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旭川县改名荣德县,荣州辖荣德、资官、应灵、威远4县,元丰三年(1080年)荣州隶属剑南东川节度使。宋熙宁四年(1071年)公井县并入荣德县、微宗、重和二年(1118年)隶属潼川府。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改荣州为绍熙府,沿所设荣德县。元初,州、县俱废。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立绍熙府军民宣抚司、设在荣德县辖资、普、昌、隆四州,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5县,巡检司十三处。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威远县并入荣德县,隶属嘉定府。明洪武十三年(1379年)复设威远县。清康熙六年(1667年)威远县并入荣县。康熙十五年(1674年)复设威远。康熙二十年(1681年),并入荣县,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复设威远,割东里益昌乡,归威远县,荣县存4乡,上里清流乡、中里仁义乡、下里来苏乡、荣川乡。清末,县分10区,72保。
  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降荣州为荣县,沿袭至今。
  荣州人杰地灵,唐朝开始为州,县署地。明末清初,许姓移民来到荣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祖国之需,建国前后又有不少许姓移居这块土地。
  (二)荣州许姓,系出许孝康,脉源许六郎。
  许孝康,系文叔公七十世孙,祖籍河南许昌。其先祖许望围(光卿)与三国魏将许禇为同族兄弟,系许国徙毫之许文叔支系后裔。祖上由高阳迁昌邑、昌邑迁汝南,到西晋时。许光卿为晋惠帝殿前都元师,镇抚湖广蘄黄州(今湖北蘄黄),传六代至许忠节,为齐武帝时总兵平章政事移镇袁州(今江西宜春),忠节六代孙许孝康西魏恭帝时肇基分宜县第五都石拦村莲花塘,遂显赫于江南。四代孙许吉成,唐德宗时任荆湖节度使副史,吉成子许木舍任平阳剌史。孝康五代孙祥,与兄许云由莲花塘徙居安福十里楼,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徙居万安皂口落星湖,后再迁居厚陵(今万安县弹前乡)。祥生俊明,许俊明生二子;长子许富,字公济宋崇宁甲申(公元1104)年,金兵南侵,微宗避兵虔州(今赣州)许富筹运军粮有功,敕封翰林院国子监祭酒大夫,宣德郎云骑都尉,赐绯鱼袋;次子许贵,宋哲宗绍圣丙子举人,丁丑(公元1097)年登进士第。崇宁甲申年,因与兄一起勤王有功,升兵部侍郎,靖康丙午(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许贵与宗泽等勤王再建功勋,升礼部尚书加授资政殿大学士,紫金鱼袋光禄大夫。
  许贵生八子,琏、瑚、瑶、环、琳、琅、珮、珂。许富六旬无子,过继许贵三子瑶为嗣。后69岁时得一子名玖,又称九郎,先居万安窖下,后于南宋淳熙年间与子六郎迁居福建汀洲府长汀县。
  许六郎,原籍福建汀州府长汀县宅田人氏,时于宋光宗年十八流寓于广东潮州府海阳县党坪居住,及后明朝建大埔县党坪始归大埔。许公六郎在党坪开基创业为一世祖。其子孙不断迁徙,主要在闽西南和粤东北一带。四世许二十一郎于宋朝咸淳元年(1265)年迁福建汀州府永定县象窟。六世许四三郎又移广东之程乡。历十传后,子孙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省的惠州府,嘉应府,潮州府,汀州府之海阳,塘湖、程乡、海丰、镇平、长宁、高塘、兴宁、安远、长乐,上杭,永定等县。十四世后,又开始从广东迁湖广坪岗。十四世孙许发传长子移江西,曾孙许仲睦迁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十七世孙许仲庄其后裔分别迁江西南安府上猶县,本省惠州府,四川眉州青城县。清康熙以后,二十三世孙许廷秀,许廷彩,许在上,许先镇,二十六世孙许俊恭相继迁四川嘉定府荣县下里荣川乡、来苏乡、上里、清流乡开基。
  

族谱资料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10号) 许氏宗谱原序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23号) 上洛良富龙南琳公派支谱序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35号) 许姓族谱信息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46号) 荣州许氏字辈谱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207号) 许氏渊源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225号) 荣州许氏寻根溯源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244号) 许氏迁徒龙南记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455号) 文天祥为许氏重修族谱序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540号) 族谱简介 修改取消
【1303号谱】族谱资料(总628号) 关于编纂四川荣县许氏族谱的倡议书 修改取消
1/2页 1 2 向后>>



网同族谱号:1303
旭水魂
纪念园区 | 族谱留言 | 族谱讨论
本谱由Netor用户【scxxm】建立并维护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