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族人提供的信息,笔者曾亲履诸城、日照、平度等地。经查阅其谱,平度廖兰、诸城焦家庄子、日照花崖之焦姓,乃升、斗、木三兄弟所繁衍。亦为洪武初年由江苏东海迁来。记于此,以便日后别为一派。
一、 关于【四公】传说之正误
(一)、增、玖、城、埸四公为兄弟可信。
原因有二:1、四公之单名用字,不管明、暗,均有土旁,即以土为行辈,这点符合我族历史上的惯例。2、大庄以及安丘青岛旺疃族谱记载均无异议。
(二)、增祖居昌邑大庄,城祖居章丘高家庄,埸祖居安丘郎君庄已确认无误,族谱记载的明明白白。目前有争议的为玖祖因未及考证,不敢枉断。仅凭记载尚有出入:一说登州府(蓬莱)黄县,一说直隶省(即河北)。根据历史背景分析,两处都有可能,这一点有待有志于此者继续考证。至于说同胞兄弟为何天各一方,则与前述明政府强制移民有关。
(三)、增玖城埸四公于洪武二年来自河北枣强无疑,这与史料相符,但据传河北枣强根本无焦姓居民。居此可以推断,枣强只是类似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中转站;再说,据史料记载河北与山东一样也属于被移民区,不可能直接从河北移民之山东,那么兄弟四人是从何处取道枣强至山东呢?据青岛旺疃族谱记载,【增玖城埸四公是由小云南至直隶枣强后分发山东】。若此记载不虚,那么【小云南】为何处?假设小云南即今云南省的一部分,是否可以推断本宗焦氏来自云南少数民族之焦姓?
(四)、历史上,增玖城埸互不来往(谱系上亦有记载,看来确信无疑,原因是相聚太原交通不便,更无通讯条件。但增与埸确实过往甚密。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谱记载,【增公由潍邑郎君庄迁昌邑大庄】分析:四公远离父母,来山东居处唯郎君庄与大庄最近(约30公里)设为埸当时尚未成人,由长兄予以照应,自然在情理之中,至四弟成人,在当局的干预下,长兄增无奈迁居昌邑大庄亦可理解。因此其后双方互有往来,故旧谱时有郎君庄与大庄之焦姓互绍之记载。
(五)、【安丘郎君庄与青岛旺疃之焦姓同为埸祖之后。】据笔者了解我大爷爷所述:我们安丘这一支旧谱由于历史原因部分遗失或失于兵火。所存最早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之谱,所载人数不足千人,时至今日所有焦姓也仅千余人。而增祖之后已近万人。同为兄弟、繁衍600余年,人员如此至少,未必可信,其中必有徒居他乡者。而青岛旺疃乾隆四十年(1774年)之谱序记载:【吾先人卜居墨邑,相传自永乐时居旺疃迄今方十四世,而祖先传绪皆无从识,无谱故也】考其谱端赫然写着始祖为【仪】。【仪】、【埸】实因同字不同。(发表者是郎君庄谱中第二十四世,如旺疃所记分析青岛支迁去已有十余世了。)依据传说记载,音同字不同当属正常。时至同治九年(1870年)章丘城祖之后十九世焦肇俊进士及第,以翰林告假至旺疃省墓通籍后挟朱卷告之,方知其始祖为【埸】,与增、玖、城为同胞兄弟。据此可以推断,旺疃一支实于明永乐年间由郎君庄迁出无疑。令人费解的是郎君庄与青岛旺疃并不甚遥远,却历世不通音信。但旺疃于同治十一年所修谱序中称【本宜合谱,但以地之相去天各一方,难遂参通。】其寻宗之意溢于言表。
综上所述,增、玖、城、埸同为兄弟已无疑问。合谱仅是个时间问题。故先将四公后裔所知支行辈(班次)书于此,以便日后通籍并别长幼,判亲疏。
注:因时间问题就就不把表格附上了。
笔者:焦宗传(增公后裔世次为民国二十五年启用第十七世,现居高密)
整理发表:焦炳伟(埸公后裔世次为庙东郎君庄第二十四世,现居高密)【请勿转载】
发表时间仓促恐有错漏手误之处,请指正!
公元二零一零四月
|